•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文教
《大原》:董志塬上的大风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大原》是一本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小说。时间跨度从清同治七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勾勒出了董志原的百年历史风云和人文画卷。

大原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一种文学表述。她的影子映射在董志原上。深厚的董志原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同时也蕴含了中国现代西北革命历史发展的密码。本书以文学的笔调,接地气的语言,真实地还原一个个历史大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回音,以及其在此过程中的人生百态。

《大原》(长篇小说)

刘伟宏  著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2021年7月版


大原高唱大风歌

文/马步升


很难想象,耗时许久才看完的,长达一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大原》,会出自一位平生第一次正式进行文学创作的作者之手,而作者并非生长于文学世家,本人所从事的也是与文学没有半点关联的职业。可以说,他能够提供的所有个人资讯,都与文学了无关涉。然而,文学就是这么神奇,文学血统相当纯正,并且终生都对文学一往情深的人,也有可能会在文学的门外徘徊一辈子,始终捉不住文学的门把手,而那些半路出家者,偶尔为之,却可花开见佛,尽显水到渠成之风流。说到底,文学是一门见人见事见性情见见识的高级精神活动,缺少一样,文学对于他,便会是庭院深深深几许。

大原,可以笼统地当做董志原,大多的资讯都会说,这是地球上黄土层堆积最厚、塬面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片黄土高原。作为一般的了解,有这些,差不多也就够了。可是,这片黄土高原是住着人的,在史前时期,人类已在这里活动,周先祖在此肇兴以后,董志原便成为大中华泱泱历史的一条重要支流,在客观事实上的迁延流转,已经很难细数清楚,关乎人文堆积,更是巍巍乎洋洋乎,任何精细的描述,都会挂一漏万,只可去粗取精,撮其概要了。而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作品,其文体要旨虽是虚构,但任何人,即便号称如椽巨笔者,也做不到完全凭空虚构,都得涉及具体的历史地理场景,都得以丰富准确的人文情态,去勾画,去呈现,让小说落地生根,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儿。

所有这些,对于着意要全面描述董志原的作者来说,无疑是选择了一种难度。我在董志原边的马莲河畔生活了十七年,度过了童年少年期,自小出门就爬坡,对董志原的黄土厚度,有着切肤的体察。青年时,又在董志原的腹地西峰城区,生活工作了十八年,一有闲暇,便骑着自行车到处晃荡,几乎去过董志原的所有村庄,我也感受到了董志原的宽度。自己又以历史文化为业,也搞点文学创作,在对董志原的历史文化传承,以及民风民俗民情有所认识后,更加服膺于董志原的精神深度。这些都是可以,也必须要进入作品的文学元素。面对这片黄土大原上所积攒的无穷无尽的文学元素,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悲。以文学的眼光去观察,无论选择哪个切入点,一镐头挖下去,都会找到矿脉,而且是富矿。再深挖,却无异于一场灾难。这是写作者的灾难,无边丰饶的矿藏,令人目不暇给,常有力难胜任之惶恐,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无论选择哪一种文体,无论采取什么文学手法,都会成为一种遗憾,巨大的遗憾。

在董志原的民间流行一种扑克牌游戏,叫“掀牛”或“挖牛”,也常见一种牌场现象,被说成是:生手挖烂牛屁股。说的是,生手牌技有限,却往往牌运好,手气好,能拿到好牌,把一些高手打得徒唤奈何。在文学上,西方文艺理论大师罗兰·巴特曾说:一个受过基本文学教育的人,也有可能写出一鸣惊人的作品。他把这种写作状态称之为“青春写作”。所谓青春与年龄无关,指的是一个人的文学天赋。但他接着又说,一个人仅凭青春写作状态,有可能写出好作品,但要写出真正的大作品,还要上升到创作的第二阶段,即秋天或中年写作状态。秋天或中年写作同样与季节或年龄无关,他要强调的是,在写作中知识元素的加入,以及知识储备在创作中所担负的终极使命。他因此分析到,在文学史上有一种现象,许多人成名作就是代表作,终生努力,也达不到或超不过最初的作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只是凭借文学天赋完成了青春写作,始终没有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写作状态。罗兰.巴特描述的是中外文学史上的一个基本事实。这就提醒写作者,文学是理性认知与感性体验的双重组合,哪一样的缺憾,有可能让一种平面的写作状态延续下去,但几乎无法超越自己,更遑论拿出超越时代的作品。理性精神往往让人在文学面前缩手缩脚,因为每当提笔著文时,伟大的文学传统,以及所读过的经典文学作品,便会呼啸而来,让你对自己即将要开展的作品充满怀疑,乃至望而却步。而凭着对文学一腔热情的写作,往往会使人旁若无人大手大脚,将自己所有的生活经验一路写将下去,不会产生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忧虑与惶恐。在文学上,从来没有什么适用所有人的既定法则,有的,只有真爱文学和真懂文学。

《大原》可算是一部出自真爱文学的作者之手,也只有从真爱出发,才有可能臻于真懂。作者一出手便是一百二十年的时间跨度,这是纵向的时间层面。从横向的生活截面而言,也足够宽,涉及漫长时间中的四方八面。以三关镇为叙事基点,勾连陕甘两省二十多个县域,三个家族几代人的兴衰起伏恩爱情仇,以此为线索,又连带出每个时间段的世相众生相,上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共同组合起一个地域的百年历史风云和人文画卷。无疑,这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因为在这个漫长的时间段里,社会的物质层面的变化翻天覆地,社会的精神层面的起伏更是诡谲叵测。如同一栋宏大的建筑,要有整体风格设计,不能随心所欲,打桩起地基时是中式传统建筑,修到一半,又变成西式框架,到最后完工时,又变为另外一种样式,如此,一栋屋宇未必建得起来,即便勉强完工,也许会是一副怪模怪样的东西。《大原》的作者,虽是长篇小说的试手者,但对长篇小说的基本纪律还是熟谙的。在长达百万字的作品中,无论世事风云人物命运如何播迁,所持的基本价值观是一以贯之的,这就是以中国传统道德作为统驭或塑形人物行为面貌的基本尺度,让人能感受到,进入他小说中的人物,无论善恶美丑,都是中国人眼中的中国人,都是中国价值观下的中国人,具体地说,是董志原价值观下的大原人。以行文风格而言,规范的汉语表述时或嵌入若干地方特色语言,让人仅从语言上便可感觉到,董志原是大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董志原与大中华的历史进程血肉相连。至于充满地域色彩的民风民俗民情的适时加入,增加了阅读的愉悦感,也为作品铺陈了一层黄土大原的基础色。

文学创作,尤其长篇小说创作难度很大,愈写愈觉其难,其难,并不在于无甚可写,也不在于难以成篇,难在根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难在根于地域而超越地域,难在根于真爱而臻于真懂。董志原从来都是一片富足的地方,头上有高天丽日,地面有广阔沃土,地下有无尽宝藏,同时,这也是一处文学的富矿。文学的矿脉在哪里,在董志原深幽旷远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在董志原瓜瓞绵绵的血脉长河中,在董志原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民情中。《大原》已然踏上了书写董志原的文学之路。

是为序。

辛丑二月初八 于浮尘漫天的兰州

《大原》(长篇小说)

刘伟宏  著  | 出版时间:2020年7月

定价:110.00元(全二册)

ISBN:978-7-5468-2024-8

责任编辑: 罗如琪


著者简介

刘伟宏,男,汉族,1974年生,甘肃庆阳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甘肃政法学院,曾创办甘肃政法学院“青春行”文学社,任社长。现供职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大原》是其第一部长篇小说。

编辑:刘家玮责任编辑:刘家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