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文教
一鸣惊人——读刘伟宏《大原》有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刘伟宏出版百万字的小说,在文坛陆续传开。这个消息就像一块巨石落下,激起了庆阳文坛的千层浪花。这部巨著仿佛一头大象,带着神奇的光环,突然间走向舞台的中央,将要展示大原曾经在政治、文化方面的惊人壮举。那么,刘伟宏是何方圣神?许多人都在打听他。我于五月下旬接到他书的清样,那三本十六开的装帧,彰显着份量与厚度。清样的封面设计为大原金黄的土色,干净、苍劲的大原二字赫然凸显在黄土的背景里。我知道他对出生的大塬情感厚重,才会用百万的字数来安顿自己对大塬的情感历程。我怀着对这部大作的好奇之心,晚上一口气读了三十页,急于知道后面故事的情节,把第一本书的最后一章读完,然后读了第二本书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时间已经过了午夜子时,我不得不熄灯睡了。第二天一大早,我五点左右起床,继续读了第三本的第一章和最后的结局。这种读书法跟我平常看电视剧一样,开头、中间、结尾先睹为快。

当我集中精力用了一周时间读完《大原》,不禁感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我仿佛看见刘伟宏幻化为这只大鹏,煽动着一双巨大的翅膀,穿越回清朝末年,在陇东大塬的上空悠然翱翔!他飞过大塬的沟壑、山川、平原、河流、烽火台、窑洞、四合院,用一双鹏的慧眼俯视黄土大塬百年的历史轨迹,拣拾起散落在大塬每一个角落的遗迹,把这些史料构架在唐、王、金三个家族众多人物的活动脉络之中,让大塬历史瞬间在几百个人物的生活里鲜活起来。

小说里的三关镇,是甘肃东部的一个革命老区,其实映射的就是作者的出生地肖金。肖金位于董志塬的腹部,是庆阳市西峰区的南大门,它西邻镇原,南接宁县,处于三县交界的咽喉重地,是萧关古道的必经驿站。肖金自唐代兴起,有老君洞为证,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回民起义、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都有确切的记载。刘伟宏正是以肖金为立足点,又沿着肖金把故事情节向临近的镇原、宁县、合水、华池、陕西等省份延伸,形成一个广阔的大原,让唐、王、金三家四代人的故事收放自如地在大原的环境里合理地演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生活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布满了历史,后人挖掘古迹的时候,它就是历史;尚且后人不善于追根寻迹,任何古迹都不是历史,只是一段残砖烂瓦、一截土墙、一堆石块,硝烟散尽,只剩下一具具尸骸幽幽叹息!当我们蓦然回首追寻历史的时候,它正历经沧桑,喘着最后一口微弱的气息,等待一个有心的人把它捡起。

刘伟宏,他正是历史的有心人!他把大原的历史从清代末年老佛爷为其祝寿修庙引起民怨沸腾写起,横跨民国,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样宏大的历史空间里出现的历史人物,巧妙地映射在他小说的人物身上,这样的技巧一般人是驾驭不了的。时间远去了,历史就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单就是后来的历史学家,也未必说得清楚过往历史的细枝末节。他是写作的新手,一起步,就拿出一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长篇小说,这在一般人是做不到的。牵涉了历史,既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又要在历史的空间构思情节,许多人望而却步。常规的写作是由小到大,由短到长,只在某段历史的背影里自由地发挥,只有刘伟宏敢于挑战跨度弘大的历史,敢于迎难而上,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这样的大气磅礴,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伟岸宏阔!

我从书中感受到了诸多古典文学的韵味:比如三国的构架、水浒的遗风、红楼的痕迹、评书的腔调。他熟练地借鉴了古代名著的技巧,以《三国演义》的结构框架安排唐、王、金三家的兴衰更迭。《三国演义》写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大原》也是如此!写唐、王、金三个家族四代人(严格地说捎带了六代人)从清末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间,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代人在复杂的现实中的起伏沉落。故事七分实,三分虚。他把主要人物、主要历史事件按照历史发生的先后顺序安排,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历史真实感,而把各类人物的生活细节用虚构的方法加以合理的设计推测,半真半假,真真假假,就是小说!

《大原》主线、副线齐头并进、是一大特色。小说以主线唐、王、金三大家族的兴衰沉浮为干、以大原历史的发展脉络副线为枝,让副线围绕主线生发散射,丰富了小说的情节。读其小说,主线、副线血肉丰满,故事情节宛如一渠活水,汩汩从枝干上流淌,永远无枯竭干瘪之感,这是他的高明之处。写小说,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历史底蕴以及缜密的逻辑构思,缺少任何一个要素,就会漏洞百出。如果单写生活情节,略显单薄;如果渗透了历史情节,作品就有了立体厚重感;如果缺少逻辑推理,小说就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刘伟宏一出手,就把小说写成大原的一部历史、文化、生活、社会的百科全书,实属高手!

在整部小说中,唐平的形象最光辉。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人物是如何出场的:“立夏的日子,二十六七岁的唐平,身穿黄马褂,脚蹬黑靴子,手牵白马,站在平展展的大原上,深情地向四周望去。只见棘棒束绿缨,唱大风,挥动金戈铁矛,张牙舞爪着。……一阵南风吹来,掀起唐平脑勺后三尺多长又黑又粗的辫子。他刀削般的额头,颧骨突兀,不大不小刚好横在一对浓密乌黑的八字眉上方,如同花山峭壁迎风而立的迎客松,似乎作为招牌而存在。蜡黄铮亮的脸,像秋后的庄稼,散发出成熟的气息。眉毛下方的两潭秋水,间或一转,恰如微风掠过湖面,荡起活泛的涟漪,放射出冷峻坚毅的光。绿生生的原野,风吹草动,露出茵茵碧草与荒藤叶蔓之间的森森白骨。白马猛然抬起蹄子,打了个转悠,踢出一具头骨,旋转着向唐平脚下滚过来。他抬起脚,踢出去,使其飞向远处。受惊腾的七八只兔子,狂蹿向远方。霎那间,唐平心头升腾其缕缕阴云。这积聚千钧的铅色乌云,只有通过菲菲淫雨才能释放。他低头沉思了一阵子,猛然仰起头,望着蓝蓝天空,长长舒了一口气。看见几朵翻卷的白云,悠然飘向天际,他声嘶力竭地喊:高高的天,厚厚的土,大大的原,贼坑的世事呐!就情不自禁地吟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作者一开场就推出一个潇洒儒雅的主人公唐平,这让我颇为惊讶。在我的创作思维里,总是次要人物作为陪衬先出场,然后引出主要人物,慢慢推进故事情节。而刘伟宏构思很大胆,开篇就让三个主人公的其一唐平登场,他满怀国学兴原的愿望,与当今的兴国学、重传统经典不谋而合,具有时代的意义。他办团练、兴学堂、讲仁义,历经辛亥革命、北伐、共产党成立、中原大战、全民抗战。他的为人处事对后代影响很大,好似在家族中树立了一支标杆,他的子孙耳濡目染,接力在解放中原、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革命中传承唐平的遗风。在历史的长河里,他是大原一颗璀璨的明星,划破了大原黑暗的天际,给大原的老百姓带来希望和慰藉。唐平,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出身书香门第,饱读诗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理想。他一生风光过,也伤痛过。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塑造了一个有作为、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形象,让人感觉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应该是这样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大众,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作者也给这个人物设置了一些生活上的问题,让他晚节不保。正妻在病中尚未去世,他就把穷人的妻冯氏眉月纳为妾,后又发现妾与前夫往来痛打一顿不治而亡,再后来又续了一房年龄更小抽大烟的妾李氏欣怡。从他纳妾开始,沉浸在个人的享受中,与亲人拉开一段距离,生活就每况愈下,晚景更是孤单凄凉!他与正妻生有四个儿子,领养了一个儿子唐怀佩、与第二房妾生二个儿子,共计七个儿子。他的四子怀珂是个残疾人,其妻魏大梅慌乱中,锄把上去把公公唐平的褂子挂扯并墩了脸,唐平认为小儿犯上,要清理门户。他责令怀珂休妻,怀珂不从,大儿子怀壁支持四弟的意见,激怒了唐平,他连夜把大儿子怀壁与四儿子怀珂两家人全部赶出家门。三儿子怀琏当兵去了,身边只留下务农的二儿子怀瑾,也分出去单过。晚年两个幼子怀璞、怀琼尚未长大,唐平在抗战结束的年底就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他去世时,家里光景不好,比不上金家与王家,就叮嘱大儿子怀壁:“官宾事不过了,原上风头早让金家娃出尽咧,抢那个势头干啥哩?就打个破狱礁吧!把我们唐家院里出去的鬼魂都请回来,与我一搭好好超度,就让魂魄冲破地狱,上到天上去。记住,冯氏眉月进了家门,尽管干些不光彩事,但要请回来。……”读罢小说,一个封建乡贤的形象就丰满了,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光环笼罩在他的身上,三纲五常的毒害也深入到他的灵魂与骨髓深处,透露出他狭隘冷酷自私的一面。从人性的角度而言,唐平的后半生也无可厚非。所谓的封建习俗,其实不过是为胆子小的人设计出来的一些条条框框,传统的常规,不可能与那些纷繁复杂的内心感情冲动保持联系,因为一方面是世俗的约束,一方面是内心情感的需要,唐平由于长久受封建文化的熏陶,他不可能在青年以及中年阶段让自己的灵魂自由飞翔,因为他属于大众瞩目的公众人物,只有到了晚年,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倍感生活空虚,才流露出真性情,觉得自己身边不可能缺少一个铺床做饭的女人,于是,垂垂老矣,一连纳了两妾。在第二房妾生孩子的时候,他竟然亲自烧火做饭、伺候月子,日子似乎过的烟熏火燎,却又符合人性深处的某些隐私!他把两个小儿子托付给大儿子说:长兄为父,你要拉扯两个弟弟长大,还要给他们娶亲成家,让人感觉无言的沉重!

小说人物语言高度的个性化,是刘伟宏写作的明显特点。读《大原》,我不由得想起水浒里的一些人物形象。《大原》里出现的官兵、土匪、英雄豪杰,与《水浒传》里英雄人物的行事风格类同,语言行为相近,颇有水浒人物的遗留风气。什么人、说什么话,他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对其出身与文化教养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也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不仅如此,小说还成功地运用大原流传至今的方言土语,让这些活灵活现的语言从大原不同角色的人物口里如滚豆一样落在读者的心上,不由得人独自莞尔一笑。是啊,这就是我们这个地域的土话。在没有普及普通话之前,我们的祖先以及我们,一直在说这样的方言土语,说者带劲,听者明白。这是一部穿越过去历史生活的小说,选用对应时代的语言特征,是明智的,如果换用一种现代派的表述风格,恐怕与故事情节对应起来有点不伦不类。大约是作者看评书、听评书所留下的烙印深刻,作品中的男人说话腔调,既烙上了评书的调子,又涂上了黄土大塬男人独特的粗犷色彩。大西北的男人,从古到今,大多数具有大男子主义,在家族、家里说话做事独断专行,呵斥屋里人不许插话,女人都怯怯地缩在其身后,看其颜面行事,这种风俗习惯在《大原》里得到充分展现,让我们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祖父祖母辈的生活,容易让人引起共鸣!

在《大原》里诗词信手拈来,颇有红楼人物的味道。这些诗词的穿插,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刻画人物的性格、升华小说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与作者熟读《红楼梦》是分不开的,也与作者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古典文化情结有关。比如,小说的结尾,唐平的孙子凯元死在印度前线,凯业的思想影响了凯元,使其以身许国。凯业临去世前,在弥留之际,作者用一首歌谣《赶牲灵》作为一生的回放。凯业突然清醒的时候,把他手里捏了四十五年的三块银元分别塞进孙子牛根、牛力、牛苦的手中。他叮咛孙子:“这银元是我当年跑脚户时,在南梁一代从游击队员手里换来的。记住我毕生创业兴家的艰难,也记住咱家眼下生活的不容易呐!做个实实在在的庄稼汉。……唐凯业去世后,孙子牛苦从懵懂中对南梁的记忆,是从他爷口碑相传中得到的。”刘伟宏用了七段诗歌,凸显了唐平曾孙子对南梁的崇拜:“如果你饿了,就请去南梁。那里有母亲丰满的乳房,让你吮吸出巨大的能量。如果你渴了,就请去南梁。那里有母亲给与的清凉,喝口甘泉滋润你疲惫的心脏。如果你累了,就请去南梁。那里有母亲的胸膛,让你自由休养。如果你哭了,就请去南梁。那里有母亲温暖的双手,为你抚平所有的创伤。如果你要生存,就请去南梁,那里有父亲耕耘的土壤,为你播下种子的希望,让你茁壮成长。如果你要力量,就请去南梁,那里是父亲的肩膀,给你上山的阶梯,下海的方向。如果你要实现梦想,就请去南梁。那里有父亲编织的花环,给你插上理想的翅膀,像黑色的闪电一样,在暴风雨中自由翱翔……”作者把他对南梁的情结用一首小诗《去南梁》表达,寄予小说的主题是南梁精神世代相传。

人物取名,刘伟宏颇费了一番心思。比如:金萧汉取名源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他觉得前半生诸事不顺,命运注定和荆轲一样干着根本不能成功的事情,就让恩师张退之给他另取个好命。张退之想了想就说:既然这样,不妨叫宝宝吧!姓金主贵,而宝亦主贵,合起来有金蟾献宝、大富大贵之意!于是,金萧汉易名金宝宝,直至故事的结束,他被拉去枪毙。唐平的七个儿子取名:怀壁、怀瑾、怀琏、怀珂、怀佩、怀璞、怀琼。唐平之所以选择王字偏旁的字,因为王既是人品高洁的象征,也是权利的象征,更是富贵的代表,反映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教育理念。唐家第三代取名:凯业、凯元、凯和等,希望孙子重振唐家基业!唐家第四代取名牛根、牛力、牛苦,寓意后代扎根大原,辛苦耕耘!王家第一代主人公取名王昆、王仑,暗涵玉出昆仑之意,第二代主人公取名:廷柱、廷台、廷阁、廷阶,希望儿子成为国之栋梁。金家第一代主人公取名:金魁、金榜、金鸣,寓意金榜题名!……如果你仔细读小说,众多人物的起名都暗含深意,大多都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关,汉代以来,流行生男取名必楚辞,生女必诗经,文必论语,武必周易。现代人取名更为讲究,不但沿袭了汉代取名的出处,而且更看重天干、地支等等。

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份量也值得一提,精彩段落处处可见。在第一卷第一页,主人公唐平一出场,就有一段关于大原环境的景物描写,暗示故事发生在各种动物成群出没的黄土大塬。第五十一页有一段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一个晌午,有只啄木鸟落在王老五家的墙头上,探头探脑地向院里张望着。一阵北风吹来,墙头上一朵干瘪黑黄的蒿草,随风摇曳着,像个枯瘦的娃娃在不断地挥舞着小手。这风掀起尘土,漫过墙头,向院里慢慢飘落下来。啄木鸟——这世界上的精灵,不堪尘土的骚扰,机警地扑棱着翅膀,飞到空中,盘旋了一阵,又悄然落在院子里的一颗白杨树上,笃笃笃地啄了起来。那明快的节奏、铿锵有力的声音,像手指叩击大门发出的声响。这样的日子,遇到这样的声响,不能不说是孕育着喜讯的事哩?王朱氏心里火烧火燎的,顾不上仔细琢磨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抬起头来,她眉开眼笑地看了啄木鸟一眼,脱口而出:骚情的,真日眼!”……诸如此类的景物描写,书中出现的地方很多,不再一一枚举。我清楚地记得作品中凡是人物活动的关键时刻,刘伟宏都适时地加入了景物描写,或者侧重于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者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或者在主人命运的关键时节渲染了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当然,每一部作品的问世,都不是偶然的,就如同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样,其间伴随着各种不适。每一位母亲,都想用尽自身的精华,孕育出一位健康美丽的胎儿,正如作家一样,都想诞出高质量的作品。但是,一样的题材,不同的人写出的作品会完全不同。人无完人,作品也同样会有瑕疵。这部小说从宏观方面来说是无可挑剔的,从微观方面来说,略显冗杂。他把政治、历史、文化、革命、生活、宗教、风俗、人情、世故、歌谣、诗词、顺口溜、莲花落等,都融于一体,而且用量超过了一定的度,部分章节有点臃肿。也可以说,这点瑕疵不会掩盖整部作品的光芒,甚至可以忽略!心理描写片段稍微少了一些,据刘伟宏说他嫌婆婆妈妈太啰嗦,删去了五十多万字的心理描写,这就有点可惜!难怪我们没有看到。我理解他是豪放派的写作风格,对于婉约的心理描写觉得别扭,不合自己的口味,所以擅自做主删掉了,给作品留下了一些人为的遗憾!当然,作品是属于个人的精神产品,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胃口,只要作者能够舍得删去,必有删去的理由,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总之,刘伟宏用一年半写成《大原》初稿,前后修改到出版历时五年。单凭他正式写作时间之短暂,就可以看出他心中有乾坤、笔下有故事!其实他用半生在作准备,他听收音机、看评书、听故经、读古典名著、写日记、当社长、办文学社、搞沙龙、开笔会都是在为这大部头作品的诞生作铺垫;他治学扎实,熟通历史,写作起来才会一气呵成一部巨著!真可谓: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刘伟宏在《大原》之后,将会徙于何地,孕育何样的新作,无法揣测!假以时日,机缘成熟,《大原》如果能够拍成电视剧,必会是一部反映肖金历史风云的精彩剧作,也是他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重礼物!刘伟宏的构思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缘于他的文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性使然,作家的文品,亦就是人品!

写作,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创作体验,最初都是愉悦的。到了一定的阶段,反而感觉自己好像处在一种明亮而又狭小的屋子,既不宽敞又不自由,这不仅因为思想的不自由,也局限于创作方法以及取材的过虑思考,这样就约束了创造力,反而感觉写不出东西。思想是天马行空的幻影,往往不等我们把它牢牢抓住,就从心头一闪逃窜了,或者是思想来临时,我们过于迟钝等待它的沉淀,却见它永远隐藏了不再复出。既然如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摒弃一切所学、所识、所感,静心等待思想降临的一瞬间,把隐藏在内心深处对文学的一团火焰引燃,而不是熄灭!如果刘伟宏能够挣脱一些约定俗成的束缚,倾听自己内心的跳动,让思想继续在广袤的大塬自由飞翔,他的文字不知会升华到何种境地,我难以估量!


编辑:刘家玮责任编辑:刘家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