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记者 杜斌伟 通讯员金真珍)党的组织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完成党的全部工作的重要保证。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组织工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党建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紧围绕中心任务,聚焦主责主业,强化责任担当,有力有效服务保障了全市工作大局。
在培根铸魂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全市组织系统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对标对表,把准政治方向,夯实政治根基,为推动全市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以县处级干部、科级干部为重点,分层分类开展集中培训,组织实施市级培训项目89个,举办专题培训班(次)133个,调训各级各类干部1.9万人次。
——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精心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掘利用庆阳丰富的红色资源,用革命先辈、老区故事、南梁精神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
——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认真抓好“三会一课”、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党员主题党日等党内基本制度落实,推动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坚决扛起落实重大政治任务的责任,充分发挥组织、干部、人才资源优势,选优配强县(区)党政班子,向基层一线选派精兵强将,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力。
——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力量,选派机关党员干部支援社区,及时成立临时党组织,组建党员先锋队、党员突击队、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激励关怀基层党员干部和一线工作人员担当作为。
——积极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背诵默写入党誓词、重温入党志愿书、观看警示教育片、阅读《忏悔录》、瞻仰革命遗址、缅怀革命先烈,引导党员干部正心正行。
在强基固本中提升基层党建质量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注重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积极构建“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体系,使基层党建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在全局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突出建强基层党组织,大力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采取分类晋级的办法,完成所有党支部星级命名,四星级和五星级党支部占到三分之一,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
——全领域推进“四抓两整治”重点措施落实,各领域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91.4%。
——大力改善党建活动阵地,新建、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99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2个,全市村、社区活动场所平均面积分别达到410平方米、500平方米,分别是五年前的2.1倍和1.4倍,其他领域实现党建墙、党建角全覆盖。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村干部平均年报酬达到3.3万元,村、社区年办公经费分别达到5万元、10万元,比五年前分别增长83%、66%。全市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全覆盖,63%的村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增长34%。
——在全省率先开通“甘肃党建”信息化市级和县(区)平台,所有党支部实现在平台开展组织生活,党员注册使用率达到99%。
——出台落实城市基层党建工作“1+4”文件,推进街道社区赋能扩权减负增效;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84.9%、81.4%,与五年前相比分别增长52.9%、40.9%。
在选育管用中打造过硬干部队伍
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重点是要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全市组织系统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既在小事上察德辨才,更在大事上看德识才,努力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
——坚持好干部标准,围绕“五大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培训渠道,形成了走出去举办高端培训、请进来开展专题轮训的工作架构,累计举办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班74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1.1万人次。
——深化知事识人,每年开展干部大调研,及时了解干部在重大事件、重要时刻、重要工作上的表现,逐班子逐人分析研判、精准画像。
——科学选拔任用,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规范干部任用程序,打通基层干部上升通道,推动形成注重选拔使用脱贫攻坚、基层一线、急难险重岗位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
——加大正向激励,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判断标准,让受处分处理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努力工作。
——改革优化干部考核体制机制和办法,实行分层分类和差异化考核,对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突出不同考核重点,进一步激励引导各级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今年县乡换届后,一大批年轻优秀干部充实到了县乡领导班子中,实现了素质明显提升、年龄大幅下降、能力显著增强的“一升一降一强”目标。
在改革创新中强化人才支撑保障作用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全市组织系统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聚英才而用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聚焦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使用流动等难点堵点问题,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大力推动事业单位引才自主权下放。
——改进引才方式方法,对引进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按不同类别和学历层次落实租房补贴、住房补贴和安置费,提高引才政策的“含金量”。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百千万”工程,建立市级专家人才联系帮扶基层制度,推行教育、卫生、农业等行业市县帮带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
2016年以来,全市共签约引进教育、卫生、交通、农业、生态环境等领域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1420名,柔性引进医疗卫生、种植养殖、能源化工等方面的高层次专家人才289名,为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