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记者 闫慧 )庆阳脱贫攻坚工作经历了集中攻坚、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四个阶段”,经过不懈努力,贫困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至2020年底,庆阳实现了减贫任务全面完成、贫困群众收入较快增长、贫困地区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产业扶贫成效凸显“五大目标”。
脱贫攻坚“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2012年)
2011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六盘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确定庆阳市环县、华池、镇原、宁县、合水、庆城、正宁7县为国家六盘山片区县。以该《规划》为标志,开启了庆阳脱贫攻坚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2013—2015年)
以“精准扶贫”的提出为标志,庆阳脱贫攻坚进入第二阶段。20个专项配套实施方案(简称“1+20”),初步构建起脱贫攻坚工作的四梁八柱,拉开了精准扶贫的大幕。
第三阶段(2016—2017年)
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庆阳脱贫攻坚进入第三阶段。全市上下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和最大责任,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两年脱贫12.82万人,2017年当年退出贫困村36个,西峰、正宁两县区脱贫摘帽。
第四阶段(2018—2020年)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以该《意见》的出台为标志,庆阳脱贫攻坚进入第四阶段。全市上下紧盯脱贫标准、开展冲刺清零,实施分类指导、狠抓产业扶贫,三年累计减贫21.48万人、退出贫困村534个,剩余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到2020年底,贫困发生率降为零,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实现“五大目标”
减贫任务全面完成。截至2020年9月底,全市61.05万(动态管理后库存贫困人口62.65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0个贫困村(含230个深度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实现了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西峰、正宁2县区2017年摘帽退出,合水、华池、宁县、庆城、环县5县2019年摘帽退出,镇原县经县级自评、市级初审达到摘帽退出标准。
贫困群众收入较快增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367元增加到2019年的8367元,增加了2.5倍多,年均增长42%,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4%相比,增幅高出25.6个百分点。2019年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72.19元,同比增长21.2%,未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71.61元。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70.8元,同比增长7%。
贫困地区基础条件显著改善。贫困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光纤宽带,自然村通动力电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住房和饮水安全全覆盖,农村人口集中供水率达到82%,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6%。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无一人失学辍学,贫困学生“有学上”“都上学“上好学”得到切实保障。所有贫困村建起了村卫生室,并配备合格村医,符合参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60元提高到118元以上。
产业扶贫凸显成效。创新实施三方联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变”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品牌带动、党建促动的“331+”产业扶贫模式,先后引进培育中盛、圣农、海升、正大等龙头企业121家,建成合作社7825个(其中贫困村合作社2716个),带贫近13万户,分红超过1亿元,3.37万户14.47万人依靠产业扶贫实现脱贫。“331+”产业扶贫模式成功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创新40案例”、2019中国羊产业扶贫先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