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记者 胡文韬)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统筹谋划部署,强化工作举措,积极研究部署农业农村领域生态环境保护,组建了养殖、种植、土壤、果业、农机5个污染防治工作组,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加大督促指导,全力推促落实。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农业农村部门的45个问题,目前全部整改到位,农业农村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为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持续推进,市农业农村局研究制定了《庆阳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形成了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制定出台了《全市农牧部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指导制定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等文件。
在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中,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以有机肥生产和沼气利用为方向,探索形成了“畜—沼—果(菜)”“畜—肥—果(菜)”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并建立规模养殖场粪污利用计划和处理台账,签订粪污销纳利用协议,促进就地就近还田。通过优化调整畜牧业养殖布局,全面清理搬迁禁养区养殖场,压缩限养区养殖规模,建设畜禽养殖优势区,实现畜牧养殖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建;加快推进千家万户散养向规模化、标准化、舍饲化养殖转变,督促畜禽规模养殖场依法履行粪污治理主体责任,按照 “两配套三分离”要求,配套建设粪污暂存池、堆粪棚,做到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同时,市、县农业农村部门采取定期检查、明察暗访、查阅档案等形式,督促指导养殖场、屠宰场配套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要求,采取深埋、焚烧、化制等方式,对病死畜禽进行及时规范处理;建立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登记实名制和市级月抽查制度,落实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2019年以来,共兑付补助资金20.86万元。
针对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市农业农村局要求负责单位对禁养区内养殖进行清理,对限养区控制养殖规模,推行池塘生态改造、尾水检测,实现达标排放,整改仍不达标的限期搬迁或关停;对养殖区进行生态改造,逐步推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推行生态环保节能型养殖新模式。目前,建成了全省唯一的市级水生生物监测实验室, 已启动水生生物取样监测工作,收集采集水生生物样品61个,形成了庆阳市水生生物资源概况分析报告;实施甘肃省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项目,维护了水域生态平衡,保护了水生生物物种,全市特有性水生生物保持率连续5年不降低,特有中华甲鱼、常见鱼类数量呈增加趋势。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强农药安全使用培训指导,最大限度减少农药使用量,促进农药减量增效。结合全市实际,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等技术,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不断优化施肥结构,增加有机肥施用量,示范带动农民科学施肥,全市化肥施用量逐年减少。2019年至2021年,全市农作物化肥施用量分别为8.83万吨、8.31万吨、8.08万吨(折纯量),肥料利用率分别为39.13% 、40.04%、40.12 %。
充分发挥全市16个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累计建成废旧农膜回收网点465个,对田间地头、道路沿线、村舍周边、河道沟渠等废旧农膜集中区开展回收清理,有效防治“白色污染”。今年一季度,全市回收废旧农膜0.26万吨,回收率15.06%。加强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的监管,指导农药经销主体建立销售台账,设立回收装置,统一收集处理。
把农村改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制定了《庆阳市“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庆阳市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因地制宜,优选模式,加强培训,严把质量,强化管护,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95654户,农村户厕普及率达到36.33%,行政村卫生公厕覆盖率达到100%;累计建成改厕服务站724个,配备粪污清运设备764台,落实管护人员715人。
接续推进风貌革命,制定印发了《庆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实施方案》《庆阳市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庆阳市风貌革命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分层制定风貌革命实施意见方案,明确建设重点,细化目标任务、靠实工作责任。坚持最小投入、最小干预原则,突出“三清一改”、拆危治乱、提升风貌等重点,创建清洁村庄1162个,实现清洁村庄创建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