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办好民生实事 增进民生福祉 ——我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综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记者 李馨怡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加快”、“优先”,一个个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词印证着民生承诺更加有力,这也激励着庆阳市社会民生领域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近年来,庆阳市全面提升民生服务质量,推进全市教育、社会事务、儿童福利等领域各项重点工作,以新发展理念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呼应民生需求、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城乡特困人员生活有“底气”

“现在社会政策好,我们每个月都能拿到救济金,老百姓心里有底气。”近日,在正宁县榆林子镇的便民金融服务点,今年84岁的王友勤在亲属的帮助下取到了1000元的供养金。王友勤是正宁县榆林子镇的农民,没有儿女,多年前老伴去世,失去劳动能力,每月如期到账的供养金成了他主要的经济来源。除了发放供养金之外,社会救助部门还为王友勤的监护人发放护理费。

“为了让百姓更有安全感,全市持续提高标准兜牢底线,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年标准分别达到10608元,农村特困人员集中、分散供养年基本生活标准分别为8400元、6852元。”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社会救助保障的不断完善,全市严格落实低保、特困人员认定实施细则和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评估认定办法,精准认定保障对象,确保对象认定准、政策落实准。同步将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6022人按“单人户”纳入保障范围,筑牢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

全市扩大乡镇敬老院的服务范围,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具备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助餐送餐、助洁助浴、长短期托养等服务功能,争取2025年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50%的乡镇。发展普惠养老服务,重点向有服务需求的农村“低保”老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高龄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持续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共发放社会救助资金8亿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61447户176618人,覆盖面9.01%。保障城市低保对象10660户24264人,覆盖面3.17%。保障城乡特困人员7897户9352人。实施临时救助12.23万人次,占全市常住人口5.61%。共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870个,其中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37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9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821个。机构养老床位2057张,入住老人1557人,入住率76%,护理型床位占比52%。

绘就教育发展“新蓝图” 

西峰区南街幼儿园,教室、楼道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幼儿美工创意作品。幼儿园老师告诉记者,“如今,幼儿美术教学课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照着课本‘看图画画’,而是更加注重孩子们的美工创意,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针对3到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全市各公办、私立幼儿园均从常规教育入手,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使孩子养成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孩子们习惯成自然。”

今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绘就教育发展新蓝图。研究制定西峰城区学校布局建设规划,计划5年时间内通过新建、改扩建、转建、撤并改建一批学校,基本解决西峰城区教育布局不合理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同时,加强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严防辍学新增和反弹,精准落实各类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各类学生资助资金6.27亿元,惠及学生98万人次,全面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截至目前,庆阳市完成了全市1761所中小学校校长岗位层级认定,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教育人才244名,招录特岗教师875名,有效缓解了优秀教师和农村学校教师紧缺问题。选派83名教师参加“三区”支教、18名教师赴甘南顶岗支教、43名市直学校骨干教师到县(区)薄弱学校交流轮岗。依托“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培训等22个培训项目,培训教师2224人。深入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天津市及省内学校35名优秀教师对口帮扶我市部分高中阶段学校,帮助提升高中阶段学校教育水平。

“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把课堂作为提高质量的主阵地,充分发挥42个市级学科教研中心和47个市级‘名师工作室’的作用,指导学校优化备考策略。”庆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围绕推进新高考改革,将对全市高中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实现同名校、名师进行同步课堂、远程教育,弥补我市名校名师少的短板。

婚丧嫁娶有保障 医疗服务更便捷

“关于群众的人生大事,政府甚至比群众想的都周到,结婚有婚前辅导,离婚有关系调节,非常人性化。殡葬制度的改革,不仅节省资源,简化流程,更减轻了群众丧葬费用和年轻人的生活负担。”家住西峰老城区的居民如是说。   

基本养老、社会救助实现制度和人群全覆盖,异地就医实现即时结算……一项项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同时,为让群众就医条件更舒心,我市实现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覆盖,基本建成15分钟群众看病就医圈。

记者了解到,全市建立婚姻办证大厅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室,6个县区婚姻办证大厅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已为900多对新人开展了婚前辅导。各县(区)通过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开展婚俗不正之风专项整治、搭建婚介服务平台等举措,全力推进婚俗改革工作。

此外,全市深化殡葬领域改革发展,加快补齐殡葬服务设施短板,推动落实惠民殡葬政策,重新调整优化全市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范围,全市火葬区覆盖面积平均占比达到24.44%,土葬改革区平均占比达到75.56%。殡葬设施补短板工作进展顺利,环县、镇原县殡仪馆预计今年年底可投入使用,合水县、华池县殡仪馆已完成主体建设。宁县已建成九龙公墓,正宁县城市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建设已立项。环县已完成2处集中安葬区建设,华池县规划新建集中安葬区15个,计划逐年完成建设任务。

稳就业 强文化 惠民生  

近年来,我市持续实施就业惠民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开展以务工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聚焦大学生等重点人群就业,推出了线上“春风行动”、云招聘“直播带岗”等活动,搭建起线上就业服务平台,让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工作。

“以前在家种地一年到头赚不了多少钱,自从参加了村里举办的月嫂培训,我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现在每月的收入在8000元左右。”庆城县马岭镇村民张彩霞说。

文化建设有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近年来,我市以“红色南梁、岐黄故里、周祖圣地、民俗庆阳”四大文化品牌为依托,积极实施“传承祖业育民、发展事业惠民、繁荣产业富民”三大战略,持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丰润的道德滋养、丰厚的价值供养、丰富的精神给养。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乡镇(街道)文化站119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1261个,乡镇(社区)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共创排剧目60多部,创拍微电影40余部,创作歌曲100余首,全市各级政府投入文物保护资金约1.5亿元,实施文物保护项目100多个。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