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去毛井草原,放一群羊。羊放南山,风吹草低,羊儿的皮毛像北国雪山的粼片,闪动着白云岩的光亮。——题记
盛夏时节的毛井大地,如宫保祠堂里的福祥画像,安详自若。草原上那些奔跑的羊儿,原本就是一群载着清末著名将领董福祥射向天山的箭矢!那时的它们在公元1870年代的春天里奔跑,长毛飞扬,洁白如雪。那是怎样的一种浊浪排空、激壮豪迈?
曾多次上毛井,都是草原最美的季节。
第一次赴毛井,是和叔父串亲戚家。叔父骑着毛驴,我牵着缰绳,叔父便多了几分悠闲自在。我们在苍茫的草原上前行,因为路途不熟,竟迷失了方向。先是从南向北,后又从北折向南,转了几个小时,肚子咕咕作叫,闹起了革命。当看到绿色的草丛间,各色花儿绽放着七彩的笑脸,倏忽间便产生一种到天边之感。正当少年的我,草原的辽远是心中行走的天涯:“一碧无垠骏马翔,少年鞭响牧歌扬。姑娘舞动裙欢悦,篝火心燃醉晚阳。”这是我曾经多少回向往的景象,第一次和辽阔的草原相见,还未来及和诗歌里的优美意境邂逅,自己却先迷失在草原之中了。
时隔三十多年,2022年的仲夏,我有幸又一次同西部散文学会10多位文友前往大毛井采风。车子驶入毛井镇大草原时,便一头扎进了碧浪之中。大家有的忙着拍照留念,有的坐在野花摇曳的山顶上,看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风从草原吹过,眼前疯长的冰草就一浪一浪地铺向远方,似有洪流奔涌的声音。山上风力不算大,但山脚下,大道两边的白杨树都被它鼓动起一派悦耳的飒飒声。触觉与听觉交融,越发令人陶醉。放眼北望,连绵的群山上一座座白色风车,笔直挺立,悠闲转动着,绚丽的朝霞照在风车的叶片上,像是描成嫣红的眉。挺拔的身姿披上金色朝阳做成的长裙,远远望去,显得格外柔美。
其实,草木本来就是一种有根之水,它们生长的姿态一如人之有根。木有本则枝叶繁,水有源则源通远,人有根则宗支不乱……正在我遥想的当儿,远处草地上有团团白云隐隐蠕动,那是盛大的羊群漫过。一只只白生生的,肥壮可爱带着青草味道的羊儿,给原本丰饶的草原又增添了无限生机。从古到今,羊的影响已渗透到毛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唐人王之涣《出塞诗》中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何谓羌笛?即古代羌族人吹的笛子。“羌”在甲骨文中,上部是一对羊角,下部是个人,表示“羌”人是以牧羊为生的民族。史料记载,唐宋时期,环县毛井一带为羌人居住之地,以牧为业。
羊是中国远古先民图腾崇拜的吉祥宠物,在我国文化中,羊是仁义公平、亲善祥和、权利与财富的象征。它有忍耐力强,外柔内刚的特质。汉代王充所著的《论衡·是应》中记载了一个尧时的“神羊”传说。尧的法务大臣皋陶有一只能辨善恶的独角神羊,每当判案决定罪在何方时,皋陶就让独角羊去识别。“有罪则触,无罪不触”,所以“皋陶敬羊,起坐事之”。后世的法官们为了使自己具有羊的神力,皆带羊角来判案,此风影响到秦汉。正因为羊具有如此之秉性,才被人们赋予公平与公正的化身。古人以羊为赞,羔裘为朝服,德亦如羔羊。历代有关羊的传说极多,传说中的教先民种植庄稼的后稷也与羊有关,其母姜嫄生下后稷弃之陋巷,幸有牛羊自动前来喂奶,后稷才得以生存下来。
群羊归来,时而奔涌如云,时而静如处子。它们伫立远望的表情,一如想起它们遥远的先祖。看着它们的样子,我恍惚觉得它们从古时西域而来,身生双翼,飞翔在落日的余晖里,飞翔在时光的隧道里,让每一朵云絮、每一滴鸟鸣都泛着青草的味道。而眼前的王朝山,雾霭沉沉,笼罩四野,似乎这里的每一棵草里都住着神灵。
从某种意义上说,毛井更像守护在边塞的一座偌大城堡。清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民族割据、暴乱此起彼伏,令清廷应接不暇。都说乱世出英豪,毛井镇的王朝山就出了这么一位大英雄。起先,他自保安民,抗击清朝,后又扶清灭洋一举收复新疆。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时,他骁勇善战、指挥有方,屡屡挫败联军,令敌闻风丧胆。战后,八国联军对他恨之入骨,指控他为“首凶”。这个人就是清末名将——甘军首领董福祥。
如今,置身毛井这六十万亩青草繁茂之地,我不禁估摸起该要多少毛居士的井水,才能供养得起这一泻千里的草色波涛。毛乌素沙漠的侵蚀,使环州“地瘠民贫”,旧环县志记载:山童水劣、世罕渔樵,风高土燥、秋早春迟。明朝出现“全县干旱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未收,死人不少,逃亡更多”等旱灾惨景,毛井更甚。
我曾于最酷热的天气里,去看过毛井镇二条硷等几条水沟,说是水沟,竟找不到一滴水的影子。看到那些从山上飞奔而下的羊群,不禁让人顿生悲悯,曾经这里渴死了多少这样活蹦乱跳的生灵?
毛井人民从古至今,一直走在节水、惜水、造水的艰辛路上。近年来他们借助国家政策,彻底摆脱缺水困扰。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水源充足的机井,家家都有集流场、水泥窖,户户装有净水设备;条件好的都通上了自来水。一位主妇指着水龙头说:“龙头一拧,哗哗自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毛井大草原到底有多大我不知道,毛井奶山羊养殖基地的大,却独占亚洲鳌头。“三羊开泰”的路子(陇东黑山羊、湖羊、奶山羊),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毛井的各种美味源源不断地走进人们的生活。那是毛井人民用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换来的;缺水的毛井,用如水的深情,养育着如云的羊群、翠绿的草地。
每次乘车北行,必经毛井。从飞驰的窗口望去,夜色沉沉,星星点点的灯火从山旮旯里漫延开来,像极了老祖母居住的村庄,不免让人在寒冷的冬夜心生温暖。偶尔从窑洞里传出的道情音乐,宛如欢乐的河水,从沟沟岔岔最深处奔流而出,推动着农人们对苦难的深刻理解、对幸福的不懈追求。此时,远处传来几声牧羊人粗犷零散的道情唱腔,神奇地荡涤了我尘埃遍布的灵魂,顿觉耳清目明,周身通泰。
我想做一名牧羊人,在毛井这块辽阔的大地上闲适惬意地栖居,与羊朝夕相处,相依为命。用心灵的语言和羊交流谈心,过淡泊宁静的生活,享人间世外桃源之快乐,感受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用宁静的心境和满腔热忱弹奏出精彩的生活乐章,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幸事!
采风归途,遥望暮色中的远山,黛色凝聚,无端壮丽。苍茫里,那屹立在山巅之上的风机,一改早晨的风姿,变成了一个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在微风里,在晚霞中,缓缓地挥动他矫健的手臂,与我们深情告别。我们不舍地迆迆下山,婆娑的青草中一抹斜阳被轻轻踩碎,瞬间被我定格在相机的快门里。
“为什么我的眼里噙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毛井,有大草原的苍茫,有万马奔腾的野性,有花香流淌的柔情,有梦中跳动着千年不老的历史脉搏……当我又一次来到这片令我神往的土地,我终于明白,这里的黄土地同样带给我归乡般的温情和热恋。
想做一名毛井草原上的牧羊人,看那心心念念的羊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