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庆阳网红“放羊娃”事件,在网上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曾经在庆阳上过学得外地同学问我:“我们上学那时候庆阳很好啊,这几年你们是不是只抓经济了,你看去年的某某事件,还有今年的网红事件,好让人寒心啊!”
我说:“你错了,网红事件是有,某某事件确实也曾经真实地发生在庆阳。可是,你不知道,在我们庆阳还有好多的人和事,他们才是我们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的代表,他们才是真正的庆阳精神。”
那么庆阳精神在哪里呢?
好县长柴生芳,百姓冷暖放心间
柴生芳出生于农家,他说:“我是放羊娃出身,我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党给我的,我唯有以身相报。”他说到了,也做到了。他求学燕园,海外留学取得博士,原本有着更优越条件等着他,但是他最终却回到了家乡。大哥怨他:“人家打工的都知道外面的世界好,甘肃这么穷,你不在外面好好混,回这个穷窝窝来干啥?”他回答道:“我努力多年就是想为甘肃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就这样一头扎进了“苦瘠甲天下”的定西。
他率先垂范,廉洁奉公,体察民众疾苦。为了了解民意,掌握民情,短短三年时间,他跑遍了全县323个行政村,行车4万多公里,记下了30多本日记本。他坚持深入基层,给每一村去过的村庄都手绘画出清晰的“村组地图”,把每一户村民都当成自己的家人。临洮县苟家村是这个县有名的贫困村,他把这个村作为自己的联系帮扶村。该村苟胜利家一贫如洗,是他帮助苟胜利哥哥找了工作,帮助苟胜利种植中药材,让他们一家走出了困境。在他的工作生涯中,像这样被他帮扶的事例多的说都说不完。
作为一名贫困地区的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他不等、不靠、有担当、不畏难,真正俯下身子,为老百姓着想,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呕心沥血。
“柴县长的清廉,那是没的说。”所有了解他的人,都这样说。“升官发财,莫入此门”“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这是他写在笔记本上的话,也是他人生的左右铭。他给老婆说:“你敢收别人一件东西,我们就离婚。”他的为官之路,真的清廉的像一潭水。
2014年8月15日,年仅45岁的他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永远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8月18日,从临洮到定西沿途几十公里上万老百姓自发涌上街头,打着“人民的好县长柴生芳”“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的横幅,依依不舍地含泪为他送行。送行的队伍里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咿呀学语的儿童,有清洁工,有建筑工人,有正在上大学的热血青年等等。灵车过去很久了,人们还不忍离开。
柴生芳走了,但是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的标杆,他一心为公、敬业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难道不是庆阳精神吗?
背起父亲上学,孝心感动中国
1998年,记得我还在上初二,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部《背起爸爸上学》的电影。这场电影看得我们全体师生热泪盈眶。因为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庆阳宁县,年仅16岁的李勇因为母亲病逝,瘫痪在床的父亲无人照顾。于是,他带着父亲来到了求学的西峰,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父亲。
电影看完后,关于李勇的故事在我们学校就传开了。那段时间,同学们似乎都比以前懂事了许多,学习也变得非常认真,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条件似乎都比李勇要好的多。
最后,我们全校师生都为他捐了款。记得学校本来是要请李勇给我们做现场报告的,可是最后听说请他做报告的学校太多,所以就没有来。我们同学们都为没有见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而遗憾。只有我们的班主任,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记得他用一节课和我们分享过李勇的故事后,说:“他还是一个孩子,这么多人关注他,荣誉之重会压垮他稚嫩肩膀的。”老师的语气很沉重,脸上的表情很忧郁。但是当时我们还小,我敢向毛主席发誓,我们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悟到这句话的含义。
再关注到李勇的消息就是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那个曾经感动庆阳的李勇,如今怎么样了》。我才知道,当年在众多的荣誉面前,李勇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他白天参加社会活动,晚上苦下功夫,补白天拉下的课,在这期间,他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当年,社会各届为他捐款6万余元,父亲去世后,他将这些钱全部捐献给母校,学校成立了“优秀学生奖励基金”,最后,这笔基金资助百余名贫困学子完成了学业。
1999年庆阳师范毕业的他,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保送至西北师范大学,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又努力考上了硕士、博士。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后,原本有很多机会供他选择,他仍旧回母校,做了一名普通的老师。而且这么多年,他一直坚持做着公益事业。
我想,我的老师看到这篇文章,他肯定很欣慰。
“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这是李勇的人生写照。
曾经,小小年纪的他,担起了为人子的担子;如今,他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师。每一份责任,他都尽职尽责。作为一个曾经的“名人”,他没有因“名”而累,没有放弃自己,他用坚韧和努力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同时,他也用自己的爱回报给这个社会温暖。他这种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庆阳精神吗?
舍身救学生,最美女老师杨雪
2018年6月15日下午16时许,宁县和盛小学放学之际,当学生们正在排成队伍过马路时,一辆黑色小轿车急驶而来,直接冲向了正在过斑马线的几名学生。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杨雪老师一步上前,将四名学生推到一边,而她却倒在了车前。当救护车赶来的时候,她说:“别管我,快,快,先看我的孩子。”孩子们得救了,杨雪老师却整整在医院躺了好几个月。
事后,所有在场的人都回忆,要不是杨老师,这些孩子都没救了。
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在危险来临的那一刻,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她的瞬间抉择,绝非出自于偶然,而来自于她最美的心灵和对孩子们的深爱。
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她心系学生,爱生如子;她践行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她彰显了一个普通乡村教师的良好形象。这难道不是我们庆阳精神吗?
庆阳,习称“陇东”,位于甘肃省最东部,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永远的红区”。庆阳是国家级陇东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是长庆油田的发源,有“陇东粮仓”之称。这里有一望无垠的高原。这里民风淳厚,民俗独特,环县的皮影、羊羔肉全国闻名,宁县的黄甘桃历史悠久。这里还有马莲河波涛拍岸,子午岭松海阵阵,狄仁杰斩九龙故事离奇而精彩。这里的人虽然平凡,但他们忠厚而又善良。正是因为这些在生活中闪耀着真善美的人,犹如一根根擎天巨柱,撑起了这片热土。虽然有一些灰暗的尘埃,但是有这么多感天动地的牺牲和奉献者,我们难道在灰暗的感叹中看不到人性光辉的闪耀吗?
鲁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不是少数仁人志士的追求,而是群众的向善向美。”
让我们为这些向善向美的精神点赞。
人民日报上曾经刊发过这样一段话:“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根,愿你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若没有炬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
让我们一起发光,做那个温暖自己、照耀别人的火炬。
作者:李娟娟,林业工程师,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宁县作协副主席。担任宁县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并在2021年被政协宁县委员会评为年度优秀政协委员。2017年被政协聘任为宁县文史资料特约撰稿人。2022年在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办、省文化和旅游厅联盟开展的阅读之星评选活动中,被授予“阅读之星”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