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是个顶好的饰物。记忆里,它总是把我的童年装扮得靓丽温馨,色彩斑斓,为平淡的光阴增添无限乐趣。
端午节是庆阳一年中寓意丰富的节日之一。端午节最吉祥的饰物莫过于香包。端午节快到了,母亲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搜罗出各色绸布,裁剪成大小不一的布片,在如豆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绣制成一个个美丽夺目、香气四溢的小香包。端午节这天,神气十足的香包挂在每个孩子的胸前。小伙伴们一个个跑出屋来,欢笑着,蹦跳着,香包也紧随着我们的跳跃上下起舞。
香包虽小,容量很大。它的肚子里藏满雄黄、薰草、艾叶等多种香料。我挂着这些精巧又不失鲜活的香包跑出屋来,一股香气随风飘洒,惹来同伴们许多艳羡的目光。
千万别小瞧这些“耍活子”,它们个个都挺有讲究的。单看香包上的图案,就让人增长不少知识。图案多以隐喻象征的手法,表达各种情感寄托和美好向往。香包上绣制的莲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义女性;登梅的喜鹊、采花的蜜蜂隐喻男性;双鱼、双蝶、蛟龙等象征相爱和生育;松鹤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而利用汉字的谐音做比喻者更是随处可见:送给新婚夫妇佩戴的是枣儿、花生、桂圆、莲子组合的图案,意喻“早生贵子”;送给老人佩戴的是以猫和蝴蝶组合的图案,意喻“耄耋童趣”;送给小孩子的以憨态十足的娃娃为主体,周围环绕蝙蝠、桃子组图,寓意这个孩童今生是个“福寿娃娃”。
至于香包为何会被赋予吉祥、美好的含义,这得从春光里的惊蛰说起。惊蛰一到,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这些虫豸良莠不分,众生忌讳的五毒也夹杂其中,到端午时节,虫豸毒性更大。这时,佩戴香包的意义就不只是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为了镇毒虫、辟邪气。
庆阳是我国窑洞民居之乡。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来到庆阳(古称北豳)开始推广中原农耕文化,改进了庆阳窑洞民居形式。在这之前,我们的先祖都住在比较原始的山洞里,留下无数关于人洞的传说。身居山洞,时时其壑,人随时都有遭受五毒扰害的可能,所以“昆虫毋作”就成为先民的愿望。艾草,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全株可以入药。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由来已久,因其具备医药功能,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勘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驱鬼邪、禳毒气。”至今,我老家仍然保持着在房前屋后栽种艾草的传统习俗。
“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诗句中的江篱、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指香包。由此可见佩戴香包的现象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香包之美,美不胜收,将香包与庆阳相连,那更是美上加美,好上加好。庆,喜庆之意;阳,为山南水北朝向日光的地方,本义是指高处见到光明的地方,后引申为日光。庆阳就被赋予了普天之下、国泰民安的含义。每当看到精美的庆阳香包,我就会想起一首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前秦时期的一首诗歌,名《伊者氏蜡辞》。“伊耆”是帝尧的姓氏,“蜡辞”是祭祀天地的歌谣,全诗寄托了人民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一如庆阳香包的美好寓意。
庆阳香包也是解读古代群体意识、生命意识的活化石,是古代先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传递着“祈福避害”的美好愿景。一枚小小的香包,留存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象征着人们趋利避害、消灾祈福的心情和希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诸多美好愿景。
庆阳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文化传承之外,更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目前,全市各类民俗文化企业达200多家,民俗文化产品20大类5000多种,这些产品通过各种渠道销往世界各地,既传播了美好,也给当地百姓带来不菲收入,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双重价值。
当传统民俗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强大生命力时,其传承将会涌入更多血液。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历史照进现实,古代与当下距离一次次被拉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不断赓续,其发展也将打开更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