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充满田野诗意的中国人的集体狂欢节。对于感情内敛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次情感的集体共鸣,一次人文的浪漫表达;对成长着的孩子而言,这是一个用灯火打扮的特殊日子,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瑰丽的记忆。
古人雅称元宵节为“上元节”,今人俗称“过十五”。宋代人庄绰在其《鸡肋编》中记述了一道令人惊奇的美景,说宋代的元宵节:“尤可骇者,宁州城依北山。遇上元节,于南山巅为一绳,下达其麓,以瓦缸盛薪火,贯以环锁,自上坠下,远望如大奔星,土人呼为彗星灯。”你想,三河汇聚,月照莲水,灯若彗星,如银河旋转,那斗转星移,宇宙循环运动的壮丽,真是美轮美奂。
元宵节和过年不同,过年期间,我们更多的是祭祖安神,自省静思,回归到家庭和亲戚的情感交流里,享受天伦之乐。而元宵节,则是走出家庭融入村落社区的群体欢歌——所以过元宵节,也叫闹元宵!
今天,我们推出“元宵探寻”系列之一《元宵节是火的节日》:
元宵节是火的节日
我们常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不单是指过年而言,“新”,这是整个春节、春天的主题。除旧布新,元宵节前后正是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人们执迷于光芒,好像要以灯火唤醒春神,召唤花儿、叶儿次第开放……
一个元宵节的传说
元宵节这天清扫好了院落、道路,到傍晚,天擦黑,就要在大门口垒火。垒火要干柴,最好是晒干的蒿草,火焰冒得高,人们围着火转圈,兴高采烈地在火上快速跳过,以为那些晦气、灾祸就被火焰冲走,一年都会吉祥平安。这个习俗和燎疳和除夕夜的垒火一样,乃华人崇火的习俗。倒有一个与陕甘两省交界处有关的传说,让人遥想揣摩这董志塬上文化渊源的神秘久远——
说是有人在玉皇大帝那里告了陕甘交界一代百姓,说他们不安分守己,在追打野兽的时候,把玉帝的神鹅给打死了。玉帝派火帝去火化,对百姓予以惩治,时间定在了正月十五晚上。火帝实地调查发现这里的百姓勤劳善良,并没有犯什么罪,决定设法拯救百姓,想出了一个欺上不瞒下的主意,就是让十五晚上家家院子挂红灯,门前放冒火,火光、灯光连成一片。看到下界陕甘边界一带火光连天,玉皇大帝以为那些伤害神鹅的百姓都被火化了,很满意。
可后来他发现自己被骗了,就将火帝斩了。人们为了纪念拯救自己的火神,就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放“冒火”,燃火之后,每人还要往火上撒一小撮盐,盐一遇到火,就像鞭炮一样响,火神自然就理解人们的心意了。
煽风点火喔,火是人类文明之光,在火的照耀里,人类走向进步。这传说里火葬的文明、祭祀火神的习俗、爱护动物的意识,都是今人承续的。元宵节真是一个人类歌颂光明与温暖的节日!《山海经》载,炎帝后裔祝融是火神,乘着两条龙在天地间来往,有超凡的神力,替天行仁道,除邪恶,暴君桀、纣就是在的祝融协助下灰飞烟灭的。祝融的弟弟吴回也是司火之神。尧时另有一个人,为火祖。
过去一些地方还专有火神庙。冶铸、铁匠、书坊、烟草、糕点、陶瓷、典当、鞭炮等多个行业都敬奉火神。要依靠火的能量来生产,要预防火灾保安全,把火神不当回事还了得?
一则元宵夜失火的轶事
《宁县志》记载了一个本土人过元宵节的故事:
1924年,元宵节,宁州城鼓乐喧天,乡村社火进城,一直耍到深夜。县知事岳世英偕妻游览,与全城百姓共赏灯火度佳节。不料他居住的县衙二堂失火了,大家急忙抢救,可惜只抢救出了一点财物,五间厅堂焚烧殆尽。原来是岳知事的妻子在火炉子上烘烤小孩尿布,忘了收拾。知事遂想着自己赔偿,可又赔不起,咋办?他把自己坐的轿子卖了,把自己穿的羊皮袄等物件也卖了,得银子200两,完成了重修。
岳世英为官不以权隐错、不推诿责任,高风亮节,不谋私利,堪为模范,事迹广为传颂。
在人们的意念里,火有德,民赖其德,受其惠。元宵节的节庆民俗所蕴含的火光信仰、火神崇拜,意蕴深厚。灯火映天,宵夜如昼,这元宵节是一个光明的节日,流淌着农耕文明的热土血脉,寄寓着人们对于政治的贤明公正、对“德昭日月”的婉曲表达和深刻诉求。也有史籍记载说“元宵”本是一位身处深宫的美丽姑娘,思亲悲切,借助东方朔之力得以与父母相会。
细细想来,在这节日艺术的陶醉里,这中国民间节日里那些车故事、马故事、社戏俚曲,无一不是对于子孙的审美教育,无一不是群众对于官员勤政爱民的警策。
一场中华人文形象的红火盛会
元宵节是异常盛大的庆典活动,有两个最:一个是社火之最——最盛极的最后一狂;另一个是庙会之最——游逛、烧香拜佛、庙会唱大戏都是一年中最丰盛最经典的。
当你站在自己故乡的大门口,我站在陇东黄土高原上自己的土屋前,回溯时间的河流,会看到元宵节就如一个浩大的堤坝,接纳着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艺术创造,那些人物与故事,从远古直到现代,汇合在元宵节的大道上: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禹等等,封神、三国、西游、红楼、聊斋……,白蛇传、七仙女、长恨歌……春官、丑公、丑婆,那神话、傩戏、小说、戏曲,各类民间的艺术形式和人物创造,都在这个特定的时间段里找到了自己表演的位置,种种世道人事的重新叙说开始了——照亮这艺术舞台上各等人物脸庞和衣装的,当然是火与灯的光亮了!
这些我们的后代渐渐听不懂的歌唱表演,以才子佳人,强化着人的文雅内秀,以文臣武将强化着人的阳刚骨气,以乡村社火的鼓舞进城表演弥合文化的断裂,以原始的狂野、艺术的呐喊激发现代人的内心激情。于是,你惶然感觉到了文脉的枯竭,恍然意识到了传承的责任。
是的,古人很早就记载了春节前后,大地上生命复苏的气象,《礼记》上说:此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要安排农事,快要制五谷乐,要祭祀好山林川泽,不准再杀生,不准伐木烧荒,不准孩子们捣鸟窝,伤害小虫幼雏……通过节日人们树立一些生存的原则。
“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天安地安,神安人安,只有深沉地表达了和平安泰的祈愿,我们才能够心安理得地舒坦生活着,这便是人们彼此祝福“吉祥如意”的主旨所在。达到人际之间的和谐、国际之间的和平、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这是传统民间节日的虔诚的信仰。也就是说“天人合一”的春节诉求,通过元宵节得到进一步落实。由这个节日你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形成过程,看出一个国度立国处事的态度。
你看,经过春节的休养生息之后,全社会以元宵节这一特殊的形式开始动员劳动了,准备肥料,筹备生产。在我的感觉里,现在的元宵节就是一个模拟古代政府官员下乡村慰问百姓的活动模拟,他们长袍马褂地来了,来检查农具籽种,象征性地参与布衣短褐们的春耕。这表演说是从过年前就开始了,到了元宵节才汇聚成激情的海洋。
我曾经参加过山西柳林孟门的一次元宵节。那时黄河水面上的冰凌已经逐渐变薄,开始慢慢开裂,站在河边的山峦上,你也能听到河水扭动,冰床开裂撞击的声响。
山黝黑,天深蓝,月圆满,黄河岸边用大柴点燃一座小山一样大的煤炭,熊熊燃烧,所有的鼓都敲起来了,所有的人都扭动舞蹈起来,所有的喇叭都吹起来,所有的树木都像书法的线条跃动,在土地的颤动中,在天的静默中,高火映照着狂欢的人群,人不知不觉中,都把手拉在一起转动……火的主题本质上是爱的温暖!是对人类心底哪一块冰一样的孤独彼此理解、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