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70后。儿时,一过年,就掐着指头盼十五。元宵之夜,踏着月光,挑着手工制作、上面贴着五毒、“蝠”在眼“钱”、马上封“猴”、前“兔”似锦,龙腾盛世等传统民俗剪纸的红灯笼,和小伙伴一块撵月亮,是一年中最开心的一个夜晚。
“玲珑挂青竹,一尺垂红莲。”记忆中的红灯笼式样繁多,方的、圆的,手工扎制的、彩纸折皱的,安装上轱辘用红头绳拉着跑的,手提的,竹棍挑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大多数传统灯笼用一根细长的高粱秸秆或竹棍挑着,灯笼纸上画着《西游记》《封神演义》《八仙过海》等戏曲经典人物和花、鸟、虫、鱼等充满生活气息的图案,造型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在月光的映衬下,里面跳跃着的红豆般的小火苗,犹如一颗红心在生命的旋律中舞动。
小时候,灯笼一般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正月十三后,人们就开始用高粱秆儿、竹篾和彩纸给孩子们做灯笼。做灯笼,最简单的就是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难度较大的是五角星形、十二生肖类动物造型。记得父亲做灯笼时,首先找来几根高粱秆儿或竹篾,截成长短不一的小棒,再用竹签、细线组合成想要制作的灯笼框架,然后用麻绳扎紧各个接头,底部托蜡烛的横杠用一块长条木板,中间穿透一个铁钉,钉尖朝上,既可用来托举蜡烛,又能起到整体稳定作用。灯笼的上方,对角或中间,拴一条细铁丝用来悬挂。灯笼骨架搭好后,父亲在雕刻着不同图案的木版上刷上墨,用裁好的粉连纸或薄薄的白纸拓印出来,接下来母亲再用多彩的颜料描色,然后用糨糊糊在框架上,最后用小木板制成放蜡烛的底座,一个小巧精致,玲珑剔透,生动形象的灯笼就出炉了。
但这样的灯笼过于传统老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和哥哥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想象,尝试着做一些新颖别致的灯笼。我们在传统灯笼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添加了不一样的创作手法和元素。用竹篾做骨架,用胶带绑扎出造型,用彩色宣纸做基础裱糊,以颜料绘制图案,拿剪刀剪出各种花纹和图案进行装饰……经过扎、糊、刻、剪、贴、画、染、印等多道工序,一个个样式大胆创新、造型古朴粗犷、用色对比强烈,既富有民间艺术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潮流的兔子灯、公鸡灯、火龙灯、荷花灯、老虎灯、狮子灯就一年一年从我们手中成型了。特别是我们用木条、铁丝制作成的金蟾灯,身着红绿绸布,眼睛镶上了玻璃球,四条腿遇风便可灵活游动,看起来非常奇妙。同时,我们把刺绣、剪纸纹样融入灯笼制作之中,很像电视剧中天上的宫灯,蕴含着丰富的寓意,深得同伴们喜爱。
那时,最快乐的莫过于元宵之夜,天刚一擦黑,我就迫不及待地和小伙伴们一起踏着月光、打着灯笼,拿着眼前花,东家出,西家进。最后聚到生产队的大场里,跑来撵去,追逐笑闹,互相对比谁的灯笼造型乖巧,图案逼真,色泽鲜艳。随着夜色渐浓,前来“赛灯笼”的孩子们越来越多,巨大的场面上,盏盏红灯摇曳,点点星火交错,喜庆洋洋,热闹非凡,孩子们的嬉笑声,大人们的逗趣声,响成了一片,为乡村之夜点亮了一道“月华连昼色,灯景杂星光”的靓丽风景线。
儿时的一盏红灯笼里摇曳着烛光和热闹,盛满了团圆和幸福,象征着喜庆和吉祥,承载着孩子们无尽的欢乐与梦想,寄寓着大人们无穷的美好愿望和浓浓的乡情乡韵。如今,塑料灯笼和各种电子灯笼逐渐替代了纸灯笼,当年吸引人的戏曲经典人物被喜羊羊、灰太狼,熊大、熊二和光头强等动漫画和卡通人物代替。但,儿时的灯笼情结却永远在我心底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