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一点庆阳 | 庆阳方言中“三字词”(尚德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方言中的“四字词”,有相当一部分因为形式固定、意义明确,可以称之为“庆阳方言成语”。但相较之下,“三字词”在庆阳方言中要更为丰富,更为常见。特别是与“人”相关的“三字词”,可以说是既“平易近人”,又“楚楚动人”。

一个人从头到脚,几乎每一个部位都有一个“三字词”相对应。显然,这些词都是名词性的:

前额叫“脑门子”,后脑叫“脑勺子”。睫毛叫“眼眨毛”,鬓角叫“耳擦洼”。鼻子两侧叫“鼻沟壕”,下巴两侧叫“牙胯子”。牙龈叫“牙媳妇”,上腭叫“天花板”。

肩头叫“肩茆子”,两肘叫“胳揍子”。腋窝叫“胳老湾”,肋部叫“肋帮洼”。

尾椎叫“沟楼子”,屁股叫“沟蛋子”。大腿之间叫“腿恰恰”,大腿外侧叫“胯子洼”。膝盖叫“磕起帽”,膝盖后面叫“拦腿湾”。小腿前面叫“干腿梁”,小腿后面叫“腿猪娃”。脚踝骨叫“划拉拐”,脚后跟叫“脚(jue)把把”。

形容一个人的容貌、体形时,也是三个字三个字往外蹦。这些词语大多具有描写性质,不是方言区的人,也可以“望文生义”:

头发卷曲叫“卷毛子”,没有头发叫“秃子光”。眉骨高叫“深眼窝”,脖子短叫“竖脖子”。眼睛小叫“眯眼子”,眼珠大叫“鳖钻眼”。耳朵竖起来叫“扎耳子”,耳朵塌下去叫“抿耳子”。下巴突出叫“铲铲嘴”,两颊消瘦叫“尖嘴猴”。

腹部突起叫“餮肚子”,背部突起叫“背锅子”。身材短小叫“矮(nai)巴子”,说话磕巴叫“结锅子”。两腿呈O字形叫“罗圈腿”,两脚呈外八字形叫“撇脚子”……

关于人的言谈举止、心性品格的“三字词”,基本上都是贬义的,或者至少带有某种揶揄或调侃色彩:

咬字不清叫“大舌头”,说话颠三倒四叫“黏(ran)浆子”。啥话都听不进去叫“顽筋子”,谁的话都听叫“软耳子”。

话太多叫“碎嘴子”,不爱说话叫“瓮口子”。不值钱的眼泪叫“尿水子”,因眼馋而流下来的口水叫“哈喇子”。

说话不算数叫“嘴精子”,只会说大话叫“瓶儿嘴”,邪说有邪理、歪说有歪理叫“窄楞子”。胆小如鼠叫“松沟子”,拍马溜须叫“舔沟子”,不被重视却一味讨好叫“轻沟子”。

脑子有问题叫“半苕子”,腿脚有问题叫“六拐子”。这也怕、那也怕叫“屁胆子”,天不怕、地不怕叫“半争子”。

来去匆匆叫“闪电猴”,一晃而过叫“扫殿猴”。认死理叫“一根筋”,死不讲理叫“三棱子”。

油嘴滑舌叫“油溜子”,沉迷赌博叫“轱辘子”。不识抬举叫“贱皮子”,把事不放在心上叫“日流丢”。

小打小闹叫“钉钉匠”,斤斤计较叫“小炉匠”。喜欢折腾叫“胡拾翻”,四处伸手叫“乱挖抓”。

半懂不懂叫“二眯子”,游手好闲叫“二流子”。巧取豪夺叫“刁儿匠”,吹毛求疵叫“刁钻客”。

难以摆脱叫“热粘皮”,举止轻浮叫“猴柳精”。一窍不通叫“白火石”,六亲不认叫“白眼窝”。

男人们胡说八道叫“谝干椽”,女人们说三道四叫“嚼舌头”。说人坏话叫“日瞎(ha)茬”,替人受过叫“鳖大头”。

到处吹牛叫“谝子客”,四处闲逛叫“跑翘子”。互帮互助叫“工便工”,独往独来叫“独火虫”。

打扮时尚、观念新潮叫“洋豹子”,穿着老气、思想老旧叫“土包子”。一无是处叫“日八欻”,一事无成叫“烂片子”。

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叫“鬼精子”,遮遮掩掩叫“毛鬼神”。前点点后闪闪叫“滴溜子”,平日里吹牛要紧处稀松叫“炪捻子”。

装得啥都知道或者啥都不知道叫“装晃鬼”,装得像个名人或者像个能人叫“巨死鬼”;说话“高八度”但不切实际叫“挣死鬼”,一直不消停但不干正事叫“胡日鬼”。做事没章法叫“二吊子”,为人不靠谱叫“二杆子”。

别人明明在说谎话,却一个劲地顺着往下编叫“音留手”;明明做不成的事,却鼓动别人去做叫“日弄山”。戳是弄非叫“倒拨客”,有道是“倒得八家子浆水都酸不了”;固执己见叫“犟板筋”,有道是“犟得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同样是跌倒,腹部落地叫“马趴子”或“趴扑子”,背部落地叫“仰绊子”或“背水子”,屁股落地叫“沟墩子”,面部落地叫“狗吃屎”。同样是炫耀,有几个钱就大手大脚叫“烧料子”,没几个钱也大手大脚叫“料片子”,有点能耐就手舞足蹈叫“赞板子”,没什么能耐也手舞足蹈叫“扎尾(yi)巴”。

小偷小摸叫“贼娃子”,顺手牵羊叫“柳娃子”,谚云:“贼娃子,柳娃子,偷他舅母的狗娃子。他舅母的狗娃子不在,偷他舅母的烂锅盖。”意思是,喜欢“拿”人东西的人,往往有一种病态的占有欲,所以才会见谁“拿”谁、见啥“拿”啥。不穿裤子可以从两面看,从后面看叫“精沟子”,从前面看叫“撂吊子”,谚云:“精沟子,撂吊子,给他外奶奶燣(lán)臊子。他外奶奶不要,砸了他外奶奶的锅锅灶。”意思是,一个不知道羞臊的人,往往有一种扭曲的自尊心,如果不能随心所欲,往往就会暴跳如雷。

庆阳方言中的“三字词”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子”字特别多。作为词缀,它不仅仅只是通过“凑数”的形式完善或增强了词语的音节之美,同时也通过语气的调节赋予或强化了词语的感情色彩。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地之山水也造就了一地之方言。庆阳属干旱山区、属农耕地区,庆阳人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深知盘中之餐,皆为辛苦。在庆阳人的传统观念中,所谓“劳动”就是下地干活,所谓“一生”就是辛苦到头了。所以,他们常常自称是“下苦的”,意思是靠力气吃饭;老年人去世了,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一个说法叫做“缓哈了”,意思是永远永远地休息了。这两个词都是中性词,前者没有“吃苦光荣”的意思,也没有埋怨命运之不公;后者没有“千古流芳”的意思,也没有流露出任何人生之遗憾。但是,这却是两个极为感人的方言词。

民间是平淡的,也是丰富的;方言是朴素的,也是生动的。


作者简介

尚德琪,甘肃环县人。出版专著《影响力:专栏评论写作实践与研究》、专栏评论集《表达》以及“尚德琪作品系列”(包括《造句》《解词》《说话》《意思》《生气》《态度》等6本)。2005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07年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10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2014年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编辑:李婕责任编辑:杨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