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远古文明一道绚丽曙光 ——长篇小说《岐黄传》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许多年前,我在庆阳见到了路月明。在未见其人时,我感到他的这个名字很有诗意。见面后短暂一席交谈,果然发现他正是那种脚踏实地,却时常都在仰望星空的人。

记得那次他是写了《岐黄传》电视剧本,研讨之后准备开机的。可见从那时开始,月明就已经在做着这件事了。许多年后我得到了他完成本书的好消息,并希望我为小说作序,我欣然答应了。我其实是想先睹为快。作为同是炎黄子孙和一个同样负重前行的写作者,我真替他高兴。我真诚佩服他的勇气和定力。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法想象完成这项工作的艰难困苦境况。

阅读长篇历史小说《岐黄传》,我最初的感觉就像面对故乡西安城南郊的大雁塔。塔其实并不很高,结构也不复杂,看着却有一种无声的庄严感和历史的厚重尊严。于是我想到了积土成丘与汗流浃背的勤劳的人们。无穷无尽的松软黄土,竟然能够堆积出如此雄伟的千古流芳的绽放。《岐黄传》也就像用文字码出的一座高塔,在陇东高原黄土地上。这本书,无论是题材与人物产生的时代与典型环境,都与那片世界罕见的土层最为深厚的陇东高原密不可分。已经记不清我有多少次走进那片雄阔博大的高原。从东边南边西边北边,不同的方位每次进入,我都被深深地震撼。那高原在我的心中,是一片金色的海。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摇篮,更是文史哲挖掘研究的最富有的矿区,也是产生厚重与不朽之作与人物的圣贤福地。正因为岐黄的故事与《黄帝内经》诞生在此,使之愈加神奇。书中对高原美景的描述贯穿始终。这更令人感到《岐黄传》的与众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从黄土塬上赫然长出来的一株参天大树。这本书告知我们,黄土地与岐黄,这是人类进步演变的无可分离的天意的标配。遗憾的是,千百年来除了司马迁《史记》中的只言片语,便很少有人拿起笔潜心讲述这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当他写完这本书,回顾来路,才深切地意识到,结果来之不易。我想听听作者怎样讲。质朴无华的路月明,用了三个“最”字。他说“是我创作生涯中投资最大,耗时最长,花费精力最多的一次艰难历程。”“从搜集资料到成书,历经10年。主要是现存历史资料极缺,可以查找考证的文献很少。”为了写这部作品,作者四处采访,寻找线索、搜集资料。曾跑遍了甘肃、陕西等西北、华北和西南九省三十多个市县。

当然,历史小说不等同于学术著作。它的目的在于塑造人物。十年间,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探视到了中华民族的源头根脉。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小说《岐黄传》不是历史专著却又胜似历史专著;不是历史教科书但又胜似历史的教科书。它所带给我们历史知识与科学常识往往超越二者。比如书中对中医中药,特别是对养生保健的大量生活化形象化的描述,传播的是中医科学原理与辨证施治方法,客观上即是对中华医学最好的颂扬与传播。同时,其中讲述的军事、政治与农耕文明故事真切动人。譬如对“神农八卦”“嫘祖养蚕”“仓颉造字”“青铜冶炼”“创造指南车”等名垂青史的“五大发明”真切生动的描述,复活了历史,也写活了人物。书中贯穿始终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及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等规律,皆令人顿悟。特别是以“岐黄论道”为中心,讲述中医药巨著《黄帝内经》诞生过程及其重大意义,把小说故事情节推上了高潮,堪称好戏连连,绝活不断。当然书中尚有不足,主要是叙事语言的时代感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还不够突出。全书的主要情节连贯上还缺少更严密的内在逻辑,主人公的个性细节刻画尚有欠缺。然而瑕不掩瑜,总体上看,这还是一部成功之作。

总之,这是一部沉甸甸的大书,它既是历史研究成果,又是文学的集中呈现。把遥远的,形象已经模糊的一组群雕式的历史人物,多侧面、活生生有血有肉地展现在当代读者面前,必将功泽后世。小说的宏大叙事,是史实与哲理的融合。读着这也许还不够完善的文本,你会感到作者孤身逆旅的艰辛与沉重。研究历史与创作过程,无疑是一次艰苦的长途跋涉。


编辑:李婕责任编辑:杨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