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徐杨|精神富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小时候,总能看到姥爷在昏黄的灯光下,翻阅他那些发黄的、有些卷曲的大部头书,有的被烟头烫得焦黄,有的甚至都没了封皮,但是他依然读得津津有味。

那时太小,字也不认识几个,看他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如看天书一般,自然不理解他为什么能日日沉迷于此。直到后来的某一天,我因为记不住历史中的年份和皇帝跟姥姥“倒苦水”时,被姥爷听见了。他把我叫到面前,以讲故事的方式给我讲起了历朝历代的皇帝,从嬴政一直讲到溥仪,讲到兴头处还时不时会穿插一些人物的经典事迹。

在这之前,我对姥爷的印象,除了灯光下读书的身影,还有他板着的脸和近乎苛刻的念叨。姥爷是个闲不住的人,他看到谁犯懒懈怠总会教育几句。因忙于工作整日早出晚归,加之他不苟言笑,孙子辈的对他敬畏的多,亲近的少。于是,整个下午,看着姥爷眉飞色舞的样子笼罩在阳光下,我对他的印象瞬间丰富了一些。当时,惊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为何对这些于我来说“伤脑筋”的历史问题记得如此清楚,而且通过他生动的讲述,让那些枯燥的年份记忆立刻变得鲜活有趣起来。姥爷说,对于历史,得拿出平时听故事的劲头去了解它,不能把它当成一种任务死记硬背,一旦找到了感兴趣的点,带着求知欲和好奇心去寻找,记住他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记得刚读书的第一个假期,我因贪玩忘了写作业,报名的时候被老师“拒之门外”了。回家不敢告诉父母,只能偷偷摸摸自己补。写到半夜困得直哭,还得边抹眼泪边继续写。姥姥可怜我,就帮我写了好几页生字。当时觉得,有个会写字的姥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儿啊!后来听姥姥说,她其实没读几天书,他们那个年代,兄弟姐妹多,身为老大,早早就被从学校叫回去分担家务了。之所以还能认识一些字,其实大多数都是和姥爷成家后,姥爷给她教的。姥爷说,不识字是“睁眼瞎”,于是便有意无意的在生活中给她指认一些常用字,待她眼熟后,便尝试着写,慢慢地就积累了一些字词,日常生活和外出认路什么的也基本够用。

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述会宁人对于教育的重视。镜头中,一个在山上放羊的老爷爷,风吹日晒一身的蓝粗布衣服几乎都看不出颜色,但仍语重心长地对在旁边撒欢儿的小男孩说一定要好好读书,从孩童到老人,知识改变命运这个人生信条是刻在他们血脉里的。我们也是自姥爷开始,耳濡目染到姥姥、舅舅、母亲他们,对于孩子的读书学习都是倾尽全力支持的。母亲说,她读书时,她的很多同学尤其是女孩,中途都回家务农或者早早嫁人了,唯有她和极少部分的人 ,凭着读书找到了后来谋生的路。

在那些艰苦的年代,虽然条件有限,但人们求知的欲念却坚定而强烈。或是为了充实自己,或是为了放眼世界,或是为了给清贫世界里点亮一束光。总之,他们的生活虽简单却雅致,虽清贫又富有。

眼下,一批批迅速蹿红的网络名人让很多人迷失了方向。孩子们在规划未来的路上也伴随着各种彷徨、疑惑和不确定性。有些人认为只要脑筋够活泛,会策划经营,能够抓住流量密码,一夜之间成名出圈不在话下,读再多的书最终还是得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物质富足,身份地位话语权什么都有了。到时候,成规模成气候了,何愁无人趋之若鹜。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固然无可厚非,但是精神世界的富足同样不容忽视。人们总说信念感,其实渴求知识的主观意念和客观环境一样重要。那些在清贫人生中排除万难追求知识的名人不胜枚举,在和平年代,精神的富足同样值得追寻和努力。物质可能会匮乏,但精神之源永不会枯竭。


编辑:李婕责任编辑:杨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