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孙鸿岐|一座山的高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环州境内耸立的群山之中,东老爷山的海拔并非最高,而它的知名度,却盖过了方圆许多大山,是什么原因成就了这座山的名气呢?

近日翻阅《庆阳通史》,得知元明时期,各方云游道士就开始在东老爷山上修建庙宇,传道唱经。到十九世纪末,山上共有大小庙宇、道观、楼阁七十余座,规模之大,方圆百里无二。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庙会祭神,香烟缭绕、乐鼓不息,善男信女和各方游客云集于此,盛况空前。那时候,人们称东老爷山为兴隆山。

当我们再次登上山巅时,东老爷山安静地坐卧在四合塬上。初看,好像与周围的峰峦没有二致,朴实得如同一位憨厚的陇东汉子。同行的好友说:“东老爷山分北峰、中峰和南峰。中峰突兀,南北两峰遥相呼应,余脉绵长,其尾交汇处有碧潭湫坝。两条山梁如出水蛟龙,自西朝东向中峰蜿蜒攀附而上,势如‘二龙捧珠’。”我顺着他的手势,仔细观察,果然如此。逶迤的山岭如两条巨龙蜿蜒盘旋。俯瞰足下,白云弥漫,环观群峰,云雾缭绕。真有登山望天阔,俯首看霄汉的感觉。又一次让我领略到它的丰富、奇特、不屈、坚强、深邃与旷达。登高望极,才知天地无边唯自己独小,自命不凡只是浅薄罢了。东老爷山根深源长,融汇了众多民族文化,承载着数千年来的民族精神,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沧桑和深邃思想,我等平凡之辈一时实难悟透,它已成为我们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正在我沉思的空当,迎面走来一位姓陈的当地村民。他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的故事:“一日,一林姓道士,站在深秀峻美的兴隆山上,只见山风阵阵,衣袂飘飘,不觉颔首捻须,难抑心中欣喜。兴隆山远跨三省之交,且云香土润,气爽清新,有田可耕,有山水可居。于是卜地搭寮,成就了林公与东老爷山的一段千古情缘。”他顿了顿接着说:“这位林道士气宇非凡、衣冠朴素,为建庙宇,跋山涉水,呕心沥血,四处化缘。一日化缘至一财东家,财主财大气粗,二话不说就要赶他出门。林道正色道:‘我沿门托钵,募化布施,修桥建庙,济困扶危,只做功德之事,何错之有?’言毕,当即割下一耳,放入身边箩筐说:‘你若能用钱压住这只耳朵,我立马走人。’林道此举惊动村人,一传十,十传百。众人纷纷前来围观并争相投币,就是无法压耳。财主心想,钱多自能压住,于是,命人端来一升银元,倒进筐内。说来也怪,此耳仍然浮于钱币之上。他一气之下,端来一斗银元倒入,还是未能盖耳,众人惊愕不已。林道又言:‘为富不仁者,钱再多也无济于事,穷人投币者方可盖耳。’这时,恰有一穷汉路过此地,应声而入,掏出一枚铜钱掷于筐中,竟奇迹般地压住耳朵。林道割耳化缘的事迹不胫而走。越传越远。民众敬仰林道风骨,尊其为神,积极捐款,建庙资金很快筹齐,庙宇得以扩建。后人念其功绩,盖庙以祀。”言毕,他挥手指向一座庙宇说:“现在,这座庙里供奉的就是那位割耳化缘的林道真人。兴隆山能有今天,林道功不可没!”老陈讲得言之凿凿,大家听得如痴如醉,我似乎也从故事中明白了点什么。

一座山见证了一段隐秘而令人崇敬的故事。东老爷山有了这段故事,山与故事的主人就再也扯不断了。自此,东老爷山以非凡的高度雄踞陕甘宁三省的交界处,散发出无限光芒,那光是红润润的、金灿灿的、明亮亮的,它发轫于元朝,走过明清,兴盛于今天。


编辑:李婕责任编辑:杨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