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利用庆阳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发展和壮大庆阳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庆阳文旅融合名片,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大市,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迅速融合,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效益提升之路。但是,部分地区对庆阳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规律和内容价值创意重视不够,一味竞相攀比、盲目跟风,追求产值上的冒泡膨胀,导致出现损害历史文化资源、破坏文化生态、阻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不良倾向。为此,必须遵循“内容为王”和“价值观至尊”规律,树立“文化可以做成产业,创意能够提升效益”的文旅融合新发展理念,以“用美好创意把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全新思维,努力提升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质效,提升文旅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真正把文化旅游产业做成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培育主体,树立“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新理念。培育市场主体就是要充分发挥庆阳独特的红色革命文化、周祖农耕文化、岐黄养生文化、香包民俗文化及系列黄土风情文化资源优势,大办文化企业,大建龙头企业,唱响“产业发展、文化繁荣、企业带动、效益提升、强市富民”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连台戏。发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比较优势,打牢发展基础,树立“把资源当优势发挥,把文化当产业来做,用企业带动产业,用文化提升品牌”的大思维、新理念,努力开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开发资源,形成“产业开发的母矿是文化资源”新共识。要充分调动市内外一切文化专家力量,大力开发庆阳红色革命文化、周祖农耕文化、岐黄养生文化、香包民俗文化和系列黄土风情文化等资源,在博大精深的“母矿”中挖掘庆阳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价值。把庆阳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变成引领市场主体的主导产业,积极研发产品,开拓产品市场销路,努力提升庆阳文化旅游产业的效益,促进庆阳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此外,还要重视庆阳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效应,即品牌效应、带动效应和链条效应,积极推动庆阳文化旅游产业科学发展。
突出创意,激活“创意是产业的灵魂”新思维。把庆阳文化旅游资源做成具有庆阳区域特色和鲜明创意的优势融合产业,是推进庆阳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用美好创意把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是解决当前庆阳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突出庆阳的民俗特色、资源特色、文化特色、创意特色上下功夫、动脑筋、谋出路,是解决当前庆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的“牛鼻子”,要通过策划设计和创意模式,提高产业的增加值和影响力,解决当前庆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瓶颈问题,通过示范带动、体制转型,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重用人才,善用“人才是兴业的第一因素”新眼光。努力发现、培养和重用一批在香包民俗文化、广告创意设计、动漫制作、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有突出造诣的专业人才,依靠人才兴产业,依靠人才促发展,依靠人才创效益,以人才支撑来实现庆阳文化旅游产业向着长远目标和美好方向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要努力提升产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经营理念,积极推动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稳固发展。
打造品牌,构建“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品牌经济”新模式。要依靠庆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全国打造“中国庆阳”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努力拓宽国际市场,共同促进产业开发,提升产业效益,实现惠民富市。要围绕“庆阳香包、中国香道”品牌、“周祖圣地”农耕文化品牌、“岐黄故里”保健养生文化品牌、“红色南梁”老区历史文化品牌做文章、出产品、打品牌、占市场,依靠文化创意品牌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尽快转型升级。
拓宽市场,探索“好酒还得好吆喝”新做法。采用媒体宣传、信息交流和外出推介等各种办法,积极调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网络等传播媒介,把庆阳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品牌“打”出去,把庆阳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资源优势“唱”出去,把庆阳人的精神面貌宣传出去,使庆阳品牌走出庆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在国内、国际市场设立宣传代销点、营销网络网站,促使庆阳文化旅游产品抢占市场,提升效益。
争取效益,锚定“效益是产业的根本”新目标。一是要科学管理,降低成本,使庆阳文化旅游产品有增加利润的必要升值空间。二是做好服务,深化包装,使庆阳文化旅游产品占领市场,提升效益。三是批量生产,形成规模,使庆阳文化旅游产品走俏市场、引领市场、产生效益。
(作者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