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少故人,孙鸿岐老师是我从陇东诗群里认识的,至今未晤面。年前有事上银川,车子经过环县时,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他。我是一枚草根文学爱好者,而孙老师总是能在百忙之中,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赐教我学习中的一些缺失和方法,这使我内心存有无限的感激。“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我只能把这种感激倾吐于纸上,也算是我们师生的一种见证吧。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一眼望去,尽是发黄的天和地,一星半点的绿色点缀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像这样天人竞一的生存环境,该如何长出绿油油的庄稼和他那滋润心田的诗意。远处几株白杨树特别惹眼,虽然没有茂密的枝叶,但还是倔强地挺立着。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孙老师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可供他读书了,正巧也赶上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分到了土地和牛羊,从此,孙老师开始了他半放牧半学习的生涯,“脚步不能丈量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酷暑夏日、太阳当空,灼烧着他干涸待润的心田。严寒三九,冰柱悬檐,无法冷却他读书求知的渴望。他尽可能利用一些可利用的时间,去弥补知识上的空白和不足。凡是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军事,文学,医学等各个领域的书籍他都一一攻读。有时,一本书看到忘情处,高兴得像个孩童手舞足蹈。在微弱如豆的油灯下秉烛夜读,第二天照常做农活或出山放牧,放羊时还是手不离书。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种庄稼,就意味着与天地抗衡。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孙老师还是选择了做庄稼这个行当,由于条件限制,一年四季,耕种,除草,收割,驮运,打碾,贮藏样样农活全都是他和妻子用人力+畜力来完成。我想,若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就凭孙老师那瘦弱的身体,要年复一年地完成这样超强度的体力劳动,是常人根本无法做到的。四年的牧童生活,半生的务农生涯,使孙老师彻底领悟了人间的不易与辛酸,同时上天也给予了他一双洞若火炬的慧眼。“贫穷出诗人”,艰苦卓绝的生活环境,让他时时刻刻酝酿着文字的腹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偶尔一两声简单的鸟鸣,便成了他最初的诗歌创作源泉。
孙老师对他文字接连获奖之事,从来只字不提。他虽不是一个隐于市井的“大隐”,但他是一壶茶,他把所有创作的苦涩装在心扉,把文字的清香留于浮世。在当下这个“万般皆下品,唯有金钱高”的社会,难得保持一片玉壶之心。后来,我通过文学圈里一位朋友了解到,“仙界桂花酒,人间彭阳春”这句在陇原大地家喻户晓的广告词,竟然是出自孙鸿岐老师之手。上世纪九十年代,甘肃省明星企业“彭阳春”酒厂面向全国征集广告词,老师作品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他曾被庆阳市评为“全市农民读书先进个人”;他的家庭也被组织授予“庆阳市最美书香家庭”称号。后来,他通过锲而不舍地学习研读和考试,终于取得了国家承认的自考大专文凭,被省委组织部考录为一名基层公务员。
大凡做事作文,都要做到“点子”上。虚怀若谷的孙老师,在充满鲜花和掌声的名利场上,他总是悄悄转身,深深隐藏。从不追逐那些过眼的繁华三千。而只是用自己的一颗心,一支笔,写一些诚恳的文字。
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被孙鸿岐老师的精神和他的文字感动着。一直想给他写点什么?却迟迟难以拾笔,但他的那些诗歌却昼伏夜出地在我脑海里跳跃疾驰,呼之欲出地和我倾谈。细数老师作品,感悟如下:
一、叙述者的多重性和真诚浅白的独特美。
木心在《素履以往》中说:“以诗情致,亦当具故实”,不错的,诗歌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现代汉诗的尝试者胡适在创作新诗开始就提出这个要求,任何文学体裁都是为了基于一定的事,主观意识或沉潜于抒发主体感情感悟的。在诗歌作品中,注入真诚的情感,何尝又不是一种力道?于无形中起波澜,且浪花不兴,情溢千尺!且看孙老师的作品:
《耕》
启明星牵着我的牛
老黄牛用尾巴
牵着我的手
找寻属于自己的那片洼地
犁把上五道深深的印痕
那是父亲磨在上面的指印
我手握犁把的时候
手指与犁把上的印痕吻合
胸中便有一股力量升腾
……
多么朴实浅白而见长的语言哦!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卞之琳先生的《断章》,附上卞之琳先生的《投》,二位老师诗眼及题目简洁凝炼、一目了然:
独自在山坡上
小孩儿 我见你
一边走 一边唱
都厌了 随他
捡一块小石头 向山谷一投
从叙述学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诗一叙一事,即以“叙事”为中介、为手段来叙述,叙述变成了本体的问题。孙老师和卞之琳先生的这两首都是带有叙述情节的诗。有情节便有故事。两首诗的故事很简单,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篇幅不一致,但层次分明,意味深长。
孙鸿岐老师和卞之琳先生虽然相处的时代不同,但基本上的诗路艺术是心有灵犀的。《耕》这首诗歌的表象叙述的是诗人走向耕地路上或耕地的情景,属于现实的故事,其实作品隐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将“我”=“老黄牛”=“犁把”=“父亲”四位连一体,它们都有相同的命运。这首诗歌故事层面中所表现出来的多重性和复杂性给诗歌意义的丰富性带来了无穷的意味。他的这首诗外表上看起来似乎柔弱无力,细品越读力道越沉重,像一块巨石压在了读者的胸口。比起《投》这首作品,文风差异不是很明显,但在内涵构造,意像修辞上却面面俱到,若缺一物却显浅白。“画龙画虎难画骨”,庖丁解牛刀,瞅准的是化无形为有形的整个骨架。
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虚实结合的含蓄美。
作为一名诗者和歌者,孙老师的知识覆盖性,多面性可见一斑。这与他平时的学习和积累是分不开的。《诗歌月刊》曾发表了他的一首《天下第一“姑”》的诗作,摘录如下:
你从《诗经》中走来
你从《尚书》中走来
你从仓颉造字中走来
你从天上飘然而来
身姿曼妙舞翩跹
一袭绿纱情缱绻
是你洒下心灵的圣水
唤醒沉睡的大地
沐浴辽阔的原野
为山川换上新装
给江河注入活力
万物因你的到来欢欣鼓舞
我因你的无限魅力感慨万端
世界酝酿着你的故事
人们将最美的希翼托付与你
他凭着敏锐的感觉,将深深的情思嵌入其中,虚实结合让整首诗有了想象的空间,此处提到的虚实本来是哲学范畴,留白本来是书画手法,但中国的古典诗词也经常运用,苏轼认为,“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汤显祖认为,“若有若无为美”,严羽在《沧浪诗话》更是提出,“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诗经》中走来,从《尚书》中走来,从仓颉造字中走来,由此可看出,这是一个很久远的故事。《诗经》中时隔两千五百多年的地域与风物,与我们内在的今天仍紧密关联。孙老师想探访那曾经的春天。里面就暗含着一种对过去美好事物的追忆或者对未来的美好追求。依我看来,此诗的妙处在于没有浮华的词藻,没有直白的铺陈,里面的意蕴是清新自然的,虽然文重怀古,全文却找不到一个古字,虽然描摹春天,全诗未著一“春”字,而尽得整个明媚之春天。“俏也不争春。”字内行间,诗人用他那善于发现的眼晴,瞬间捕捉的笔触,虚实结合的手法,一气呵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春姑丽人行,用才情织就了一帧春日的壮锦。
当我们沉迷于电脑、手机上网的时候,孙老师却用其闪烁的思维勾勒着春华秋实的丰收华章。每一处屑小的美好事物他都不难发现。缪斯之神不会无端地偏爱任何一个无心的人。朝花夕拾,春种秋收,这与他的博览群书息息相关,密密相连。《诗经》之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老师活学活用,方得其中无穷奥妙。还有他的一首作品《一抹夕阳》,摘录部分供大家学习:
借远方的力 顺山间小路
攀上峰顶 观赏的心情
不知叠在了几层天梯
……
……
如今 岁月的羽翼渐丰
夕阳却将母亲的鬓发
染成了银白色
于无声处听春雷!好的诗歌,需要承载的就是这种震撼,从弱到强,从梢到末,没有那么多的曲里拐弯,快言快刀,直斩乱麻,击中人心。每当我读这首诗的结尾处,喉咙里总是充斥着各种难以名状的哽咽。诗人的悲悯情怀磅礴而出,使观者怆然而涕下。
三、潜移默化的随意性和日臻完善的成熟美。
孙老师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在他心里,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文字工作者。胸有山岳而坦诚敬业,从不以诗人或作家的身份自居。就像他的诗作《东老爷山,张开用时光磨砺的牙齿》,且看文末一段:
老爷山是否依然是建筑史上一绝
已无关紧要
要紧的是
它催开了四合塬畔的月色
催开了时光里训练了弹性的那些向阳花朵
它们总是不厌其烦的向游子
传递花开的声音
在风雨如磐的日子里
为乡里人守住了初心
多彩优美的词汇是诗歌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诗歌欣赏的重要方面。美好情怀在其内,美丽辞藻在其外,这样才能形成表里俱美的美文。孙老师将一个个词汇铸造得无比美好,锤炼得超凡脱俗,修饰得色彩斑斓,这首诗老师修辞的态度和目的是端正而诚恳的。《易经》说“修辞立其诚”。因此有成就的诗人没有不重视辞藻的。杜甫说“文采风流今尚存”,又说“清词丽句必为邻”,这些话语和老师重视修辞的观点是一直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冗余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这段诗歌依我看来。这正是孙老师自己的真实写照。他用青春和汗水浇灌文字,从不追逐当下那些时髦的口水诗,亦或故作深沉晦涩的网红作品,他独独偏居一隅,默默无闻,悄悄奉献。显现出其作品潜移默化的随意性和日臻完善的成熟之美,这又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诗人汪国真的那首《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孙老师的诗和汪先生的诗都是富含励志色彩的抒情诗。都是以成功,奋斗和未来阐释了热爱生命这个主题。在生活中,大多数人会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天分,或者是技能,而是因为他们缺少对生命的热爱,从而无法去攀登成功的山峰。他们在诗歌中唤醒人们不忘初心、热爱生命,无论是悲伤,绝望,微笑,或者泪水,人生的酸甜苦辣种种,都是人生的难得,用心去感受,并真诚热爱它。
孙老师的大多作品,都是立足本土,望远四极。用乡情、乡愁缔造文字殿堂,从而让读者内心产生共鸣和波澜。这是一个诗人难得的情怀和胸襟。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里,诗坛文坛都如此,最难能可贵的是保持一种最真的初心。孙鸿岐老师一直秉承他的方式而写作,这无疑是一掬清泉,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陶冶和福荫。立足环县写陇东,这一份赤子之心更为可贵。祈愿孙老师一直坚持不断地写下去。他的好诗将源源不断,从心口溢出,从环江溢出,从《诗经》溢出……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且看我陇东,一望无际的全是养活人的小麦和大豆,这些都是创作的源泉。愿老师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除了走自己固有的路子之外,不断摸索新径,实现多元层次的酝酿,开辟一个空前的大境界。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以此鞭策我和鸿岐老师,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