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沈鸿涛 | 燕麦稠酒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初夏五月,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起来,不由得又想喝妈妈装的燕麦稠酒,也称燕麦糊涂酒。

燕麦,是环县北部的特产,燕麦柔柔、燕面炒面、燕面饽饽等小吃,备受人们青睐。燕麦有着补充钙质、降低胆固醇、降血脂等功效。其中钙、磷、铁以及锌等矿物质含量丰富,预防骨质疏松、防止贫血等作用。另外燕麦含有的燕麦甾醇,能够阻止血液中三酰甘油聚合,从而使血脂降低。但燕麦产量低,亩产五十至一百斤。虽然燕麦面市场价很高,但种燕麦的农户逐渐越来越少了。燕麦稠酒、燕麦酒饭是县北特产中的特色美味。

妈妈今年八十一岁,精神矍铄,银发苍苍,头脑清醒,身体硬朗。从八零年包产到户,有了粮食吃,妈妈就开始装燕麦稠酒。四十年装酒史,手艺高超,技术娴熟,从没装“瞎”过。每次装稠酒,妈妈总是把颗粒饱满的燕麦收拾得干干净净,放进大铁盆或铁锅内,倒入滚烫的开水,用铁锅铲一铲一铲扬起,俗称浆燕麦。浆好的燕麦装进毛织口袋内六个小时左右,又把燕麦一点一点倒入簸箕,用手掌或木棒槌,反复揉搓敲打,簸去燕麦麸皮,直到燕麦颗粒金黄金黄,通透发亮。这时妈妈用手抓几颗,放入口内,用牙嚼烂,品尝浆好了没有。浆好的燕麦放入锅内,用柴火蒸或煮,恰到好处为止。蒸煮好的燕麦晾在案板上,晾凉装入干净的瓦盆内,放入小曲,搅拌均匀,盖上盖子,放到羊粪烧的窑洞热炕上,盖好盖子,用被褥把整个盆包严实,让其发酵二十四小时,便大功告成。做燕麦稠酒的各个环节工序繁杂,具有一定的技巧和技术含量,关键是要心细和掌握好“度”。

装好燕麦稠酒,妈妈不让孩子们走进装酒的窑洞,更不让陌生人进去,怕“冲”了酒。妈妈装酒一般每次装两盆,一盆吃酒饭,一盆再放入大曲,继续发酵十天以后,在热天喝燕麦稠酒。整个程序看似简单,但村里四十多户,近百妇女,会做燕麦稠酒的只有四五个,有些女人学了许多次,不是装酸了,就是装苦了,反正装不成。听妈妈说:“她装燕麦稠酒的手艺是跟我外婆学来的”。妈妈装好燕麦稠酒,到了第二天,进到院子里就能闻到酒的香味。这时候,我们都急着问:“时间到了吗?”但妈妈不急,她知道装酒的时间。装酒时,妈妈在院里阴凉处做个记号,太阳到记号处,她才开启酒盆。

时间到了,妈妈先将两盆酒饭包裹的被褥去掉,酒盆端放在清水洒湿的窑洞地上,揭开盆盖,哇塞!一股香喷喷的酒气扑面而来。母亲看见燕麦酒饭上面细如牛毛的白菌时,脸上严肃的神情一下子堆满了笑容,我们知道妈妈稠酒又装成功了。看见母亲用筷子扎了许多小孔,冒着酒气,释放热量,害怕温度过高发酸。酒饭晾凉,妈妈用筷子在盆里岔了一大块,放到碗内,让我们品尝,我先将一小块放入嘴里,慢慢的嚼起来,柔软的燕麦颗粒,嚼起来细嫩有劲道,越嚼越有味,有点舍不得咽进肚子里。看见盆里白白的稠汁把每个燕麦颗粒紧紧抱在一起,如乳汁液般,看着眼馋,闻着鼻香,吃起来更带浓浓香味。有时妈妈给酒饭盆里放入少许白糖,酒劲带甜,更有劲道,孩子们最喜爱吃。

每年到了三伏天,小麦开镰,艳阳高照,麦浪滚滚,叫蚂蚱“喳喳、喳喳”叫个不停。妈妈开始装稠酒了。我们在滚烫的麦田里,顶着毒辣的太阳“沙沙、嚓嚓”弯腰低头忙于抢黄天,汗流浃背。这时,妈妈将做好的稠酒盛在瓦罐罐里,叫孙儿孙女们背着干粮,抬着罐罐稠酒,迈着勤快的小脚步,叽叽呱呱,说着笑着送到麦田里。我们赶紧把麦子收出头,回到地边,扎起几个捆好的麦垛子折凉,坐在地上歇息吃干粮。我提起满是酒香的罐罐,给自己盛上满满一碗,一扬脖子“咕噜、咕噜”一口气喝完,张开大口“哈、哈”出两声粗气,顿解乏意。我眯起眼,用舌头舔着上下嘴唇,酒的芬芳扑鼻入喉,细细品味着酒的馨香,这时酒把人没喝醉,却把人香醉了。

燕麦稠酒,是憨厚的县北群众夏天招待亲朋好友的最美佳酿。去年夏天,我正在老家细细品味妈妈装的稠酒,突然一个熟悉的电话打来,我拿起手机:“喂,你好,啥事?”她说:“你在哪里?”我说:“我在老家”她说:“单位几个女同事相约,明天到你们杨胡套子草原游玩,并到你老家看望一下老母亲”我说:“好,欢迎光临”。第二天中午我开车到家乡草原,陪同她们尽兴游玩,在蒙古包吃了大件羊羔肉,开车和她们回到老家。妈妈知道我的同事要来,早早就做好了六层厚的韭菜饼子,和漂满鸡蛋和韭菜绿叶、香甜可口的燕麦稠酒。同事们坐在凉快的窑洞饭桌上慢慢品尝,边喝边吃边聊,其乐融融。第二天,我拿起手机看见朋友圈同事发的一篇“感谢同事盛情款待”散文,言辞恳切,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激。特别是对八十高龄的妈妈亲手做的燕麦稠酒和鲜嫩的韭菜饼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至今还存在我心里。

初夏已至,气温逐日升高,妈妈年事已高。我准备好了装酒的小曲和大曲,帮妈妈回老家装燕麦稠酒,更想跟着妈妈学会燕麦稠酒的做法,让这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特色酒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沈鸿涛,甘肃环县人。曾在《中国水土保持》《黄河水利专刊》《甘肃农村科技》等刊物发表论文,作品散见于《甘肃日报》《陇东报》等报刊。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