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集市,一般都设在乡镇所处地方。往往是每月一四七日、二五八日或者三六九日有集。逢集的日子,街道上人来人往,热热闹闹,形成一幅生动的画卷。
生活在镇原县南川乡这块偏僻山地上的人们,却并没有隔两天就赶大集的奢望。只在每周星期三家长给住校学生送吃食、衣物时才是有集日,确实不易。
这个位于镇原县城南面十多公里的小乡镇,和县城仅隔一道山梁。从县城东门出发,翻过山梁,下坡就到乡街道西路口。
站在路口眺望,街道由西向东,顺河而建,满打满算也就四五百米长。这头喊一声,那头就能听见。街面并不宽展,两辆车并行,已经显得很拥挤了。逼得乡政府、卫生院和初级中学,只能收紧肚皮,紧贴北面山根处,勉强喘息。农业银行、派出所和几家零星商店散布在街道南面的地畔旁。
无论是闲暇的冬天,还是繁忙的种收季节,有集这天,只要天气晴朗,四里八村的庄户人、小商贩,从不同方向涌来。冷清了好几天的街道,一下子喧嚣起来。
街面上有卖日杂用品的,有卖干货的,有卖水果的,有卖小吃的,……应有尽有。街道有多长,摊位就有多长。赶集的人们熙熙攘攘,欣赏着各种摊位,寻找自己所购之物。嘈杂声,叫卖声,问价声,笑声,汇成了声音的海洋。
几个菜贩子,从车上抱下一袋又一袋新鲜蔬菜,码成一长行。每个菜摊上早就挤满了人,前面的人菜还没装进袋子,后面的人又挤进来,左挑右选、询问价格。农村人实在,只要挤到摊前,就得买几样。像辣椒,黄瓜,豆腐,大蒜等这些家常蔬菜跟前人最多,菜贩子不用吆喝,也忙得够呛。
红色大伞下,猪肉整片摊在案板上,一匝宽的切肉刀磨得铮亮,斜斜地剁在砧板上。摊主咧着嘴,斜着身子,忙于剁肉,就来不及称称;忙于称称,就来不及剁肉,还不时地向围观群众解释着什么。
移动的玻璃橱柜擦得一尘不染。柜板上分层摆放着油光泛黄的大烧鸡,胖嘟嘟的香辣猪蹄,皮色深红的猪头肉。阳光跳跃其间,明亮亮的,香味在人群里徘徊。
街道西边,是山货的聚集地。春天有刚孵出的小鸡、憨萌萌的小猪娃;夏天有各式粮囤、杈扒农具;秋冬季的大红公鸡、五谷杂粮等全都在这儿。吸引一群群庄稼人围观,挑选。几个年轻媳妇围住装满土鸡蛋的藤条笼,嬉笑着讨价还价。从县城拉过来的衣袜鞋帽,挂成半圆形,陆陆续续有人试穿,有人买。
女人们逛得最疯。通常三两人一帮,超市里瞧瞧、摸摸,菜摊上趁着新鲜挑几样,又窜到锅碗瓢盆摊子前乱翻腾。试衣服的帘子旁,排队的往往是她们。
老年人有的这儿一堆,那儿一群,屁股放小马扎上,眼睛紧紧盯着棋盘,吵吵嚷嚷,互不相让;有的挪坐在小吃摊前,摘下石头眼镜,蓝帽子往脑后一推,舒舒服服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脑,额头上早已热汗涔涔。
只有一间门面的饭馆,有集这天格外繁忙,人群进进出出。许多认识的不认识的男人、女人、老人,坐在三五张饭桌前,一边把很热的面汤灌进肚皮里,一边叙说着各自的新鲜事,等着后厨能尽快端出自己要的饭菜。
炒面食的老板娘,三十多岁,中等个子,一对大眼睛总闪着微笑,脸蛋饱饱的,胸脯鼓鼓的,脖子上时常搭条白毛巾。一旦面食出锅,像极了古装剧上酒栈里的店小二,扯长嗓子喊:“二大碗肉炒面好啦,快来端!”跑堂的老头,左右手高高擎着二碗颜色金黄、香气四溢的炒面,侧着身子边挤边嚷嚷“让一哈啥,马上到你了!”
集市上人流像潮水,潮水是移动的,街道是喧闹的。走在人群里,你看人,人看你。一声“天水花牛苹果便宜卖啦!”又吸引了好多目光。赶集人拎着购买的物品,惬意地走着,逛着,张望着各种摊子。看见熟人寒暄几句,又各自冲着自己的事情忙去了。人人脸上挂着微笑,尽情享受乡村集市带来的繁华、欢乐和满足。
作者简介
亢军刚,甘肃镇原县人,庆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 《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农民报》《陇东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