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于我,从来都是一件最容易却又极奢侈的事情。父亲和哥哥都爱读书,从小到大,当下畅销的各类书籍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家里的书柜中,阅读于是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回忆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一些美好的事情总是和阅读有关。凭借着活跃的思维和活泼的性格,学生时代的我成为历任语文老师的“宠儿”,语文课代表从小学一直当到师范毕业。进入教师队伍之后,教育局举办的文学竞赛、学校里举办的读书论坛、诗词大会,我总能斩获好成绩,也因此为自己赢得了一个“才女”的称号。
如果说生活教会人成长,那么阅读无疑会提升一个人的认知。足不出户便可感受山川湖泊之灵秀,风土人情之学问;静坐一隅却能体会情感的美妙、心跳的律动、情绪的跌宕、心灵的跋涉;夜阑人静中领悟先贤的智慧与博大,体察凡人的烟火与善良。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阅读是摆脱平庸最好的方式,阅读让人感受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余华也说过:“阅读打开了个人的空间,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让人生道路由单数变成了复数。”
喜欢过琼瑶和席绢,也曾一本不落地拜读金庸的作品,师范毕业后把茅盾文学奖的书目作为阅读目标,刚分配工作在基层的几年,是那些大块头的外国文学陪我度过无数漫漫长夜。在那个电脑还没有普及手机也只是通信工具的时代,每天送走学生,批改完作业,静静地趴在床上品读喜欢的文字和故事,是对忙碌的一天最好的犒赏。连着几个夜晚心无旁骛地一口气读完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的那种酣畅和惬意令人回味,后来看了费雯丽主演的电影,画面同文字在脑海交相辉映,带来的则是另一种无法言说的美妙和满足。
初到南梁干部学院,山水皆寂寞、湖光冷衾枕,即便是捧读喜欢的小说,心里竟也不由生出愧疚和焦虑,因为工作的环境以及所面对的受众都要求自己术业有专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不再是简单地喜欢和打发时间。在这种矛盾的情绪下选择的天平不自觉地倾斜到工作需要,案牍之卷从茅盾文学奖的小说换成了党史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历史一类的书籍。而阅读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书籍,出于什么目的去读,一旦沉下心来,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上的丰盈,更是情绪上的满足。将生活的消耗与拉扯安放在默默流淌的文字之中,感觉无比的舒坦和放松,从书中映照自我,在阅读中治愈内心,此时你再看青山多妩媚,而青山看你应如是。
读书不再是兴趣爱好,变成了工作的一部分,开启与此前随意放松的阅读习惯完全不同的阅读模式,面对枯燥、专业、具有研究性却更加真实的文字,从抗拒到接受的过程多少是有些痛苦的,我曾在读书笔记中写道:“所喜之字不能助其功,乏味之卷却是果腹之资。”往往来自于痛苦中的坚持更有收获,因为开启的不但是一扇新的阅读之门,更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之门,与其说是阅读,倒不如说是在寻找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心里已经有一个相对比较集中的问题,读书的目标变得明确,不再青春的时候却找回了年少读书的感觉,整个人变得斗志昂扬。
大凤川的六月绿意盎然,碧波随风荡漾。行走在山水之间,总会让我怀念那个在明媚的晨曦、孤独的黄昏、失意的夜晚,在无数个逝去的流年中手捧书卷的女孩。我爱过窗边落满午后阳光的摇椅,我爱过语文老师眼里盈盈的笑意,我爱过师范旁边一本书一天5角钱租金的新知书店,我爱过五蛟镇的土窑洞不怎么明亮的灯光。尽管岁月已如风般飞逝,雕刻了曾经飘荡的青春,但生命的时时刻刻都难逃生活的磨砺和阅读的重塑,所幸还有几本旧书、一段故事若即若离,所幸在这匆匆而又仓皇的奔波中还有一把慰藉心灵的钥匙,只待夜阑更深禅关破,美人如玉剑如虹,所幸暗夜梦回诗半句,未负青春未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