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王继庭 | 从品鉴《顺阳河》想到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阳春三月,有幸拜读郑勐先生的长篇小说《顺阳河》。品读鉴赏这部小说之后,不由想起前不久在南方参加的一次小说创作座谈会。

当谈到什么是好小说时,一位作家在发言中大发感慨。他说,有的小说读起来好比啃天书,文字晦涩,主题深奥,好像不是写给读者看的。有的小说则云里雾里,天马行空,看了半天也不知作者想说什么。最令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有些名家也是如此。20多年前,一位风头正劲的作家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还没上架,国内多家媒体便争相报道,很让国人特别是文学爱好者翘首以盼。因为对这位作家一直很崇拜,他也慕名买回一本。可是,打开小说以后,多次都因读不下去而丢弃案头。此后虽曾多次打开,却最终只读到44页就再也没有兴趣读下去。直到今天,已经20多年过去了,这部50多万字的小说从案头移到书架,再也没有动过。

这位作家的遭遇,在我身上同样发生过。20世纪八十年代中叶,被中国文化精英们奉为大师的一位著名西方作家,有一部长篇出版了最新译本。闻知信息,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新华书店抢购。遗憾的是,这部厚厚三大册的长篇巨著,我始终没有读完。多次硬着头皮才读完了第一册,其他两册从此束之高阁,再也没有翻开。此后多年,我曾因对这位大师的不恭心中惴惴,且羞于对人谈起。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这是自身原因:理解水平低,无法欣赏高雅的“阳春白雪”。

不过,这两年我的看法有了改变:何为高雅?何为阳春白雪?难道高雅、阳春白雪就是如读天书一般让人看不懂?难道高雅、阳春白雪就是让读者束之高阁,当神供着?

什么是好小说,我的理解可能有些偏颇,但这种理解一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曾有人把好的文学作品比作“精神食粮”,甚至把优秀作家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然是“食粮”,那么第一标准就应该“能吃”,还要“好吃”。若是多数“食客”不喜欢,或者感觉味同嚼蜡,难以吞咽,以致不敢问津,敬而远之,那么提供“精神食粮”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是“厨师”的手艺出了问题,还是“食客”们太挑剔?

美味佳肴讲究色香味形。这里的色和形指的外表,摸得着看得见,赏心悦目,秀色可餐;香和味则指实质,闻着食欲大增,吃着唇齿留香,吃一次还想第二次、第三次,食时大快朵颐,餐后经久难忘。说穿了,就是“既好吃又好看”。这样的厨师才是多数食客认可的厨师。同理,作家的作品也是如此,只有大多数读者喜欢,而且反复阅读依然爱不释手,如沐春风,如遇甘雨,如饮玉液,如食蜜饴,这才是读者喜欢和认可的。可惜的是,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少,包括不少名家,也因“曲高和寡”而失去了很多读者和粉丝。

▲作家郑勐                              

不过,在阅读长篇小说《顺阳河》过程中,我得到的却是一种全新的享受。这部30多万字的小说,在短短不到10天时间里,我通读了两遍。其中第一遍用了三个通宵,如果不是因为白天还有其他琐事需要处理,我会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值得一读的优秀小说。如果把她比作“食品”,也堪称一道佳肴,一餐美味。我读的时候一点都不累,甚至感觉非常轻松。这是一本能够提起读者阅读兴致的书,一部让读者从开头就想知道结尾的小说。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足以引起读者浓厚兴趣和阅读快感的佳作。

关于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我不想在这里过多饶舌,那是评论家和广大读者的专利。我只想就小说的题外话谈些个人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题外话一共三个。

一、作家是什么?如何给作家定位?

作家是什么?说穿了,作家就是一种寻常的职业,是以写作为生的。在中国,专业从事写作的作家并不多,绝大多数属于业余或“第三产业”。单就职业而言,并不存在什么贵贱高低。但不知为什么,有些作家一直认为作家这个职业是高贵的,自古以来就高人一等,理所当然要站在芸芸众生之上,让万人敬仰。其实,这是人为地把作家的地位凭空拔高了,同时也把作家与读者的位置搞颠倒了。说到底,读者和作者只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读者是服务对象,是作家的衣食父母;作家是读者的仆人或佣人,是为读者提供服务的。作家应清醒地认识到,读者才是真正的上帝,永远都不要怀疑和低估读者的理解鉴赏能力。你服务好,他宠着你、爱着你;服务不好就会无情地抛弃你。要相信伟人的那两句箴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二、作家的文凭并不代表作家的水平

文学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尽管我们把作家定位为一种职业,但却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职业,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事并完全称职。这里所说的特殊和不同,不是高低贵贱,而是能否适合您来打理。作家的文学才能与文凭并不成正比,大学教授不一定能写出好的小说,而有些文凭并不高的年轻作家们,刚一出手就显示出过人的文学天赋。文学创作与其他职业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悟性。文学悟性不是所有人都有的,有的人一辈子也“悟”不出来。这些人尽管很刻苦,也很努力,却始终徘徊在神圣的文学殿堂前,总也难以逾越。他们不是不想进,而是进不去。为此抱憾终生的作家,我们见到的实在太多太多!若干年前,我曾对某些文学爱好者提出忠告:你既然不适合吃这行饭,还是及早罢手改行,做其他的职业也许会做得更好。

我曾电话询问过作者,才知道《顺阳河》是作家郑勐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这让我感到震惊,甚至不可思议。说实在的,郑勐出手不凡,起点很高,尽管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从作品的厚度、深度来看,他的创作准备、知识储备,绝不是三年五载之功。我可以肯定,作者此前一定阅读过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海量的社会学科书籍。从阅读这部长篇小说中,我能感觉出作家的知识储备和积累非常丰厚,对这一点我坚信不疑。我认为,这部小说目前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可能有些作家努力探索一辈子也很难达到。郑勐学非专业,且出道较晚,但从小说的谋篇布局以及语言文字的掌控驾驭能力,相信读者也会与我一样,从阅读小说时感觉出来。谨此一点,就值得向作者表示祝贺。

三、作品的对象,作家与读者的关系

前面说过,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应该是对等的,甚至作家还要从属于读者。作家在写作时能否站在读者的角度上考虑如何构思,如何动笔,就显得尤为重要。作家与普通读者当然有区别,因为作家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思考、独特认知和独特见解。但是,就作品接受和认同这一点,作家确实应该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不要把自己与读者对立起来,甚至居高临下地把自己看成教父。

还是回到小说《顺阳河》。表面看起来,作家郑勐不急不躁,娓娓道来,异常冷静地向读者铺陈了一个年代久远的故事,看似平静如水,实则暗流涌动。好吃的美味有很多种,其中有的需要细细品味。需要细细品味的食品,不能像口渴难耐的黄牛饮水,食而不知其味。但是,需要细细品味的作品,往往更需要作家极为深厚的功力来支撑。

作家和读者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写作和阅读的认同:作家的写作节奏能否变成读者的阅读节奏,作家的写作感受能否变成读者的阅读享受,作家的写作快感最终能否变成读者的阅读快感,这是一种写作与阅读的沟通,也是作家和读者的一次面对面交流。读者如果不认同、不感动,没有阅读快感,只能说明作家与读者在沟通交流中出了问题。说白了,还是作品出了问题。

▲顺阳河,古称频水,为渭河水系。

最后再说说笔者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感受。

《顺阳河》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这是一部写小人物的书,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数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普通民众,最多也就是处级干部、七品官。这些小人物,除了“父母官”和县镇两级基层干部,最多的还是大队、生产队的干部群众。他们当中,有集体企业或社办厂的工人,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社员,有忙碌在各条战线上的民办教师、乡村医生、接生婆、小五匠……这是一部为小人物作传的书,也是一部为社会底层人物浅吟低唱的颂歌。

古往今来,生死爱情一直是文学作品所关注的三大主题。长篇小说《顺阳河》同样也不例外。对于生死,作家们均有不同理解。在多数作家笔下,更多的是对生的欣喜祝贺,对死的悲观无奈。生死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掌控和逾越,无论是对生的赞颂讴歌,还是对死的悲愤哀怨,最终只能化作人生无常的感慨。作家郑勐似乎与这些作家稍有不同,面对新生和死亡,他流露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冷静和超然。读这些有关生死的情节和细节时,不能不对作家的冷静感到震惊和钦佩。书中至少数十处写到死,每一处细节都写的不同,不管是令人同情的、令人称快的、令人唏嘘的、令人不齿的,作者均采用异常冷静的叙事风格。不过,我却从这种冷静的叙述背后,感觉到一种激情。好比江水,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下面汹涌澎拜、惊心动魄。作家能够冷静地面对生死,所以才会给人一种希望,一种勇气,一种期待。作者对小人物的怜悯虽然不动声色,却时时处处存在着,强烈感染着读者。他对所有小人物都给予同情和怜悯,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温馨阳光,是和风细雨,而不是阴霾迷雾、暴雨狂风。作者写爱情也很有特点,没有重复和雷同。读者在阅读时,肯定也会与我一样,有着非同寻常的感受和理解。

小说以篇幅为标准分长篇、中篇和短篇,长中短各有千秋。短篇因其短小而要求更加精致,但不会因其短小而降低其价值和品位;相对于短篇,长篇因其体积容量大而显得更加宏伟。就谋篇布局、形象塑造、情节推进、细节描写而言,长篇更需要高超的驾驭掌控能力。初试牛刀的作家郑勐,对长篇小说的掌控驾驭,显然是可圈可点而又令人称道的。

就凭上述这些,我就有理由相信,不仅我喜欢这本小说,可能会有更多的读者也会喜欢上这本小说的。这也是我向读者郑重推荐这部小说的理由。

长篇小说《顺阳河》故事梗概:

秦名将王翦的故乡频阳大地,有一条顺阳河,它在日月交替照耀的历史岁月里,见证了流域的沧桑巨变。作家郑勐用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文学笔触,让“见证”充满了神奇。《顺阳河》记述了渭北平原顺阳河两岸任家、王家、张家、尚家等几个家族,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的发展史。通过任凤钰与国民党军官和普通农民之间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以及她尽心抚养非亲生五、六个孩子的过程,塑造了一个经历坎坷,但善良淳厚、精明能干的农村妇女形象。同时描写了任凤才从一个糕点铺掌柜成长为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干部的经历。小说描述了一系列小人物的成长经历、感情纠葛和命运沉浮。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了关中平原解放前夕、解放初期、三年困难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等,各个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现象,再现了当时社会不同领域的生活场景。塑造了近百个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热情讴歌了现实生活中微如烟尘的小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真善美。丰富的地方特色饮食、物产和地域文化,在笔端流淌。人物用生命与心血化成的人生轨迹,真实而又生动。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品位。

作家张俊彪回王继庭主编信:

王总编好,您几乎通宵达旦为作家郑勐先生长篇力作《顺阳河》所作的序言,拜读了。这篇文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客观雄辩地分析阐述了当前中国文学特别中长篇小说的生态现状,进而透析了浮躁功利甚嚣尘上之中挣扎煎熬着的写作人们的灵魂与百态,找出了其浅层与深层的问题和根源,从三个方面开出了治病除疾的良药。第二部分着重研判了作家与作品的文学心态与写作特色。

这不仅是一本书的序言,也是一篇生动深刻的写作课文,更是中青年作者的创作辅导。建议网刊同时发表出来,让更多的读者和作者阅读获益。

您和李印功先生倾力打造的《华文月刊》,这两年办刊思略明晰,刊发作品丰富多彩又极具大众审美阅读性,着力扶植起一批中青年华文写作人才,为中华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交流做出了功不可没的重大贡献,郑勐也是受益者队伍当中的一位成长中的优秀作家。

看得粗,说得浅,供参考。

张俊彪

2024年5月14日于深圳


作者简介


王继庭,《华文月刊》总编,江苏北鸿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20世纪70年代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000余万字。已出版小说、散文、纪实文学26部。2015年投身影视,创作百集电视文学剧本《乾隆四访徐州》1部,电影文学剧本10部(已拍摄3部),微电影文学剧本12部。另有《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朝鲜最后一战》《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等理论专著多部。近年主攻近代战争史、佛教文学史,同时撰写杂文及相关论文1000余篇。

编辑:袁乙琪责任编辑:杨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