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燕麦稠酒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五月,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起来,不由得又想喝母亲装的燕麦稠酒。

燕麦,是环县北部的特产,燕麦柔柔、燕面炒面、燕面饽饽等小吃,备受人们青睐。燕麦稠酒、燕麦酒饭是县北特产中的特色吃食。

母亲今年八十一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她有四十年的装酒史,技术娴熟,从没装“瞎”过。每次装稠酒,她把颗粒饱满的燕麦收拾得干干净净,放进大铁盆或铁锅内,倒入滚烫的开水,用铁锅铲一铲一铲扬起,俗称浆燕麦。浆好的燕麦装进口袋内六个小时左右,再把它一点一点倒入簸箕,用手掌或木棒槌,反复揉搓敲打,簸去麸皮,直到燕麦颗粒通透发亮。这时她用手抓几颗,放入口内,品尝浆好了没有。浆好的燕麦放入锅内,用柴火蒸或煮。蒸煮好的燕麦晾在案板上,晾凉装入干净的瓦盆内,放入小曲,搅拌均匀,放到羊粪烧的窑洞热炕上,盖好盖子,用被褥把整个盆包严实,让其发酵二十四小时,便大功告成。

母亲装酒一般每次装两盆,一盆吃酒饭,一盆再放入大曲,继续发酵十天以后,在热天喝燕麦稠酒。整个程序看似简单,但村里四十多户,会做燕麦稠酒的只有四五个人,有些人学了许多次,不是装酸了,就是装苦了。听母亲,她装燕麦稠酒的手艺是跟外婆学来的。装好燕麦稠酒,到了第二天,进到院子里就能闻到酒的香味。装酒时,母亲在院里阴凉处做下记号,太阳到记号处,她才开启酒盆。

时间到了,母亲先将两盆酒饭包裹的被褥去掉,揭开盆盖,一股香喷喷的酒气扑面而来。当看见燕麦酒饭上面细如牛毛的白菌时,母亲严肃的面孔上一下子堆满了笑容,我们知道稠酒又装成功了。看见母亲用筷子扎了许多小孔,冒着酒气,释放热量,害怕温度过高发酸。酒饭晾凉,她用筷子在盆里岔了一大块,放到碗内,让我们品尝,我先将一小块放入嘴里,慢慢地嚼起来,柔软的燕麦颗粒,嚼起来细嫩有劲道,越嚼越有味,有点舍不得咽进肚子里。看见盆里白白的稠汁把每个燕麦颗粒紧紧抱在一起,闻着香,吃起来更带浓浓香味。有时她给酒饭盆里放入少许白糖,酒劲带甜,孩子们最喜爱吃。

每年到了小麦开镰,艳阳高照,麦浪滚滚。我们在滚烫的麦田里,顶着毒辣的太阳弯腰低头忙着抢黄天,汗流浃背。这时,母亲将做好的稠酒盛在瓦罐里,叫孙儿孙女们背着干粮,抬着罐罐稠酒,说着笑着送到麦田里。我提起满是酒香的罐子,给自己盛上满满一碗,一扬脖子一口气喝完,顿解乏意。我眯起眼,用舌头舔着上下嘴唇,酒的芬芳扑鼻入喉,酒把人没喝醉,却把人香醉了。

燕麦稠酒,是环县北群众夏天招待亲朋好友的佳酿。去年夏天,我正在老家品味母亲装的稠酒,突然一个熟悉的电话打来,原来是单位几个女同事相约,明天到杨胡套子草原游玩,并来看望我的母亲。母亲知道我的同事要来,早早就做好了韭菜饼子和漂满鸡蛋、韭菜叶、香甜可口的燕麦稠酒。同事们坐在凉快的窑洞饭桌上,边喝边吃边聊,其乐融融。

初夏已至,气温逐日升高,我准备好了装酒的小曲和大曲,回老家帮母亲装燕麦稠酒,更想跟着母亲学会燕麦稠酒的做法,让这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特产,传承并发扬光大。


编辑:袁乙琪责任编辑:杨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