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现象:班上的孩子课间不爱出去玩,也越来越不会玩了。我也开始为这些孩子“缺乏活力”而忧虑。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童年的纯真与梦幻仿佛成了一片即将消逝的风景,被现代社会的喧嚣、浮躁与功利慢慢侵蚀。人们太注重功利,太工于心计,缺乏一种天真无畏的“少年精神”(北岛《古老的敌意》)。是的,我们急切的功利性无所不在(张炜《午夜来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忽略了那些最为宝贵的东西——孩子奔跑的能力、孩子的笑声、他们眼中的星光,以及那份对大自然无尽好奇的探索之心。
在时光的长河里,童年如同晨曦初露的露珠,晶莹剔透,却也脆弱易逝。它不声不响地到来,又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悄悄远去,只留下一串串模糊而美好的记忆。孩子的世界,是用五彩斑斓的画笔随意涂抹的画卷,每一笔都蕴含着无限想象与可能。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压力倍增的社会,我们似乎忘记了,如何放慢脚步,俯下身来,真正走进孩子们那片纯净无瑕的世界。
记得我在老家读书那会,天降大雪后,课间我和班上的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跑去学校的操场,一边滚雪球,一边用攥起来的雪球追着打别的孩子或将雪塞进对方脖子里找乐。那时候,时间似乎过得很慢。而现在,孩子们的时间却被各种作业、电子屏幕填满,他们的眼睛里,少了些闪烁的光芒,多了几分不应有的疲惫。最近我7岁的女儿突然问我什么是萤火虫,我感到非常惊讶,我告诉她我小时候见过萤火虫,但遗憾的是在我们居住的小区里,已经见不到萤火虫了,而像我女儿这么大的孩子也已经不可能像我小时那样,在夏天的夜晚,满院子里和兄弟姐妹们疯跑着捉萤火虫,然后把萤火虫放进透明的小瓶子里,拿着我们自制的“手电筒”,晚上睡觉前都会握在手中开心地把玩。法国作家于•列那尔有首《萤火虫》,“有什么事情呢?晚上九点钟了,他屋里还点着的灯。”如今,他屋里还有那萤火虫的灯吗?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说:“人生像彗星一样,头部密集,尾部散漫。最集中的头部是童年时期,童年经验决定人的一生……”请用心呵护,那份属于孩子纯真的童年。在他们心中种下爱与梦想的种子,而不是过早地让他们承担成人世界的重负,过早参与成人的竞争。让我们带他们去追逐风的足迹吧,去聆听雨的低语,去感受大自然的每一次呼吸。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时刻中,童年的色彩才能更加鲜艳,记忆的轮廓也更加深刻。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憾然发声:“孩子的童年正在慢慢消逝!”我想波兹曼是想要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比珍惜稚弱的童真、守护孱弱的童年更为重要的了。
每到这个季节,我总会想起苏东坡的一首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是一个多么美丽且美好的季节,拉紧孩子的小手,去金黄的麦浪中奔跑,并让我们的孩子像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那样,整天都在附近的山林和小溪里,捉泥鳅,抓蝌蚪,听蛙鸣,趴在田野里兴致勃勃地看蜥蜴、蚂蚁、瓢虫、细腰蜂、小蜘蛛、天牛、蜗牛,去发现“新大陆”,把自己弄成一只泥猴子,不要害怕,在大自然中,孩子被蚊子咬了一口,被蜘蛛吓了一跳,摔了一跤,都不是什么坏事,或许,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孩子们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