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张德芳 | 大山的脊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粒粒沙尘,乘风驾雾,长途跋涉,飞得累了,便在环县这块风水宝地上降下了云头。

沙尘奔跑了一万里,大风刮过了一万年,厚积薄发,便有了这环县的大山。

十万大山,千军万马,比肩接踵,连绵起伏,浩浩荡荡。

十万大山,拔地而起,巍峨挺立,雄伟壮丽,气势磅礴。

环县的人们祖祖辈辈都住在大山里,在大山里挖出土窑洞,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这是温暖的家。在大山里开荒种地,播种着期望,收获着梦想,这是希望的田野。在大山里放牧,羊群悠闲地在山坡上吃草,这是天然的牧场……整个大山都属于他们。

大山给他们带来过快乐、幸福,他们和大山相依为命,有一天,终究老去告别了大山,从大山里来,再到大山里去,最终化为一抔黄土,和整个大山融为一体,他们也属于整个大山。

马大山,是环县最高的山,海拔2089米。登上山顶,总是给人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王朝山,是环县最有故事的山。清末朝廷重臣甘肃提督董福祥就生于斯、长于斯。清末人物中,董福祥是最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平定内乱,收复新疆,御敌戍边,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整修道路,发展农业……至今传为佳话。

“晨昏青词起,钟鼓闻三省”,环县兴隆山,是环县最为神奇的山。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黄土高原之上。亭台庙宇,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环县兴隆山道观,始建于元代,颇具规模,历尽沧桑巨变,香火延绵,苍山如黛,松柏如盖,瑞霭冉冉,紫霞弥天,楼台庙堂,鳞次栉比,彩塑壁画,活灵活现,遐迩闻名,百世流芳。“一轮红日天清地朗,万道霞光物丽景明”,走进南峰纪念园地,呈现在眼前的是另外一个天地。1935年10月1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从镇原三岔进入环县途经演武、合道、洪德、耿湾等10个乡镇,行程百余公里,抵达兴隆山宿营,毛泽东等中央首长曾经住在禅房内3间箍窑里面,名垂青史。为纪念先贤,鞭策后人,这里修建了曙光坛、红军长征纪念碑、毛泽东《沁园春·雪》词书法碑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国革命万里长征的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就是在环县的山城梁上打响的,山城梁就是环县最伟大的山。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静宁后,进行了著名的山城堡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环县人民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这次战役,送粮送草支援前线,送子送郎去参军。山城堡战役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作为历史转折中的一场战斗,它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将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炳耀千秋,启迪和激励着后人。

陈贵明 摄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多次来到河连湾,他在《西行漫记》中多次提及的“神奇的小山村”,就是环县洪德镇河连湾村。这里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在中国革命史上犹如一颗闪闪红星,万众瞩目,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陕甘宁省委和省政府所在地就在河连湾。

在环县的洪德镇,还有一个神奇的小山村叫庄子峁。庄子峁不大,创造着神话。走进庄子峁,漂亮的砖瓦房,温馨的土窑洞,掩映在树的世界、花的海洋中。庄子峁的人们是从贫穷中一步步艰难地走过来的,干旱的气候,贫瘠的土地,人们一度挣扎在贫困线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庄子峁的人们才开始吃饱肚子的。党的十八大以后,人们才开始走向富裕的。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号角吹响以后,庄子峁的人们甩开大步,走到了前面。多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断探索,庄子峁的人按照“一户一品,人人参与,自主经营,分类指导”的思路,走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大西北落后山区的乡村振兴之路。致富,在路上;庄子,在峁上。

环县的大山是红色的沃土,环县的大山是温馨的家园,环县的大山是希望的田野。

环县的人们和大山朝夕相处,潜移默化,大山像人们,人们也像大山。

人们习惯把大山冠以人的姓氏,张家山,李家峁,王家梁,好像自己的家人一样亲切。人们辛勤地耕耘着,大山无私地奉献着,粮食丰收,瓜果飘香,牛羊遍地,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

人们也习惯用山、峁、梁等字眼给自己取名,厚重大方,吉祥如意。

父亲吃力地背起了一大捆粮食,颤巍巍地爬了起来,他背起了一座山;母亲去磨面,一斗尖尖得像山一样的麦子不见了,变成了白得像雪一样的面粉;男人的农活干完了,媳妇盛了一碗高垒山尖的饭,品尝着劳动的果实,真是太幸福了。

环县的人们祖祖辈辈在大山里繁衍生息,与困难作斗争,顽强地拼搏着。受伤了,抓一把黄土,按在伤口上,说不疼;受累了,躺在自己的土炕上,把炕烧得烙烙的,睡一觉,明天接着干,说不累;亲人离开了,擦干眼泪,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要继续顽强地活下去,说不哭;跌倒了,爬起来,拍打一下身上的尘土,继续前行,说不痛。他们有的就是大山一样的坚强。

环县的人们从一豆煤油灯光到耀眼的电灯,从羊肠小道到高速高铁,从啼饥号寒到勉强温饱,从脱贫致富到乡村振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他们有的就是大山一样的脊梁。

永远的大山,永远的大山脊梁!


编辑:袁乙琪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