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庞素霞:扎根陇东黄土高原 见证保水固土70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世纪50年代初,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北黄河工程局派出一支工作队。14名刚毕业的年轻人分乘两辆马车,历经3天4夜,从陕西省长武县来到当时的甘肃省庆阳专区西峰镇。

1958年黄委会职工在西峰南小河沟担水期间休息。(资料图)

他们在全面开展泾河流域水土流失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陇东水土保持工作推广站,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由此应运而生,拉开了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与研究工作的序幕。

当时的他们风华正茂,70多年过去了,这14个人当中只有庞素霞仍然健在,如今已是95岁高龄。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庞素霞家的小院,见到满头银发、精神尚佳的老人,听她讲述了那段在艰苦岁月中的奋斗记忆——

庞素霞翻阅年轻时工作记录。

1951年底,22岁的庞素霞毕业于河南省郑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水利科,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庞素霞从黄委会分配至西北黄河工程局工作。1953年初,她又调入陇东水土保持工作站,即现在的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的前身。

据庞素霞回忆,当时有25名科技人员,仅有的4间平房,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那时生活条件不好,吃水紧缺,没有电、没有青菜,也没有取暖设备,我和同事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庞素霞说。

庞素霞和其他13名小分队队员。(资料图)

水土保持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括农、林、牧、水等,科技人员经常需要去野外工作,没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外出时,每人随身携带一根1米多长的木棍,用红白漆画上一公分的格子,既可用做尺子,也可用做开路、防身的工具。走到夕阳西下时,他们便找个农家住下来整理白天的工作内容。

黄土高原属干旱区,当时全年降水量仅为500mm,暴风雨的冲刷,让黄土高原沟坡剥蚀,塬峁缩小。董志塬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沟壑面积已达60%以上,根据测绘结果,庞素霞和同事们拟定了治理方法——保塬护坡固沟全面治理,同时选择西峰区南小河沟流域为典型治理区,在流域内各部位设立水文、气象、径流泥沙测验点,探索水土保持规律,进行农林牧水各项试验专题,为大面积推广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依据和治理方法。

年轻时工作中的庞素霞。(资料图)

1958年以后,在破碎原区、丘陵沟壑区和子午岭森林区,庞素霞和同事们先后布设了多处测验站点,把水土流失测验及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试验扩大到整个陇东黄土高原地区,这也将水土保持科研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任何情况下,南小河沟试验基地和北部丘陵沟壑区的环县水保分站的研究项目始终没有间断,保证了科技档案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庞素霞说。

径流测验站点一般都设在山沟、山坡等原野上,每当大雨袭来,科技人员便在大风雷电暴雨下进行紧张的测流工作,手中测验的仪器、手电筒、煤油马灯、记录本、雨伞有时被大风吹走,风雨湿透了衣服,大家仍坚持进行紧张的记录工作。

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工作,在全站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积累了大量的科技档案资料。上世纪70年代初,试验站刚恢复正常秩序,庞素霞负责整理全站历年科技档案资料、图书、测绘仪器、化验室仪器及人事档案,文书、财物等资料,面对这么大的工作量,她逐一进行分类整理,哪怕是一件不起眼的器材、两三页零散的纸片,她都舍不得放弃。

庞素霞的荣誉证书。

“我记得有一年冬天,我独自在寒冷的房间搜集有价值的科研档案资料,有人问我你要这废纸干啥,快把它扔了吧。可我认为这是全站职工那么多年辛勤劳动得来的珍贵资料,不管有多困难,都一定要坚持把整理资料做到底。”庞素霞告诉记者,就这样,档案和资料整理工作她坚持做了18年。保存下来的这些资料既是试验站水保科研历年活动的真实纪录,也反映了自然界的现象和运动规律。

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根据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地貌特点、水土流失规律、单向治理措施技术研究成果和典型示范经验,在“保塬固沟”的治理方针指导下,总结提出“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实现水不下塬、土不下坡、泥不出沟的治理目标,这一模式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得到广泛推广。

南小河沟今貌。

1987年,试验站在庆丰沟流域治理中总结提出“塬面农业、塬边林果、沟坡草灌、沟底水利”四个生态经济带综合治理模式,突出了“小流域治理要和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相结合,积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在泾河流域得到大面积应用。

“黄河宁,天下平。”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水土保持工作是长期的,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事,我们这代人用几十年的春秋换来了黄金般的丰收,希望青年朋友们向更高的境界攀登,为水土保持事业建功立业,向美好的未来奋斗。”这是庞素霞对新一代水保人的寄托。


编辑:袁乙琪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