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香约庆阳 包容天下丨环县82岁“守艺人”袁吉昌的“戏本人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长久的坚持。初夏时节,走进环县合道镇陈旗塬村,一个小村落里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精神矍铄、神态可掬,朝阳穿过玻璃窗洒在一张用报纸铺盖的书桌上,老人正一丝不苟地创作皮影戏剧本。

今年82岁的袁吉昌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写戏本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学习和创作,用初心守护非遗。

耳濡目染与戏结缘

一块白布,五尺纱窗,一盏青灯,戏班子一响,光与影的照耀下,皮影艺人们在幕后将世相百态故事娓娓道来。                   

从小,袁吉昌就痴迷于皮影戏,每次有皮影班子来村里表演,他总是要钻到人群前面,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学校就在庙堂附近,每年起庙会的时候,都有戏班子来这里唱戏,我就成了皮影戏的‘忠实粉丝’。皮影人在幕布上飞跃翻腾,艺人们唱腔抑扬顿挫,我就被深深吸引,看皮影戏成了我学生时代的期盼。”袁吉昌谈起小时候的记忆眉飞色舞。

都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知是老天眷顾还是他自有天分,一次偶然的机会,袁吉昌被环县第四代传承人敬廷玺发现并“纳至麾下”。上小学的他,与有着同样皮影爱好的老师,用木头自制二胡,放学后就在山岗上反复练习,从二胡到四弦,袁吉昌已经拉得有模有样。一天黄昏,刚好被来这里演出的敬廷玺发现。十八岁时,袁吉昌正式拜师学艺,开始学习雕刻皮影、吹拉弹唱。从此,袁吉昌“拿”起皮影,再也没有撒开手。

黑夜燃灯潜心“修炼”

皮影戏是一门动静相得的艺术,考验着幕后每一个表演者。一个影人至少被三根操纵杆操纵,而一个表演者要能控制两三个影人的动作,还要配合音乐兼顾唱念,为了把这项艺术学精学好,皮影班的每位成员每天勤学苦练。

“我现在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跟着师父同台表演的第一本戏就是‘烟鬼显魂’,虽然当时的唱词我已经熟记于心,但是我从来没见过戏本子!”提到皮影戏本,袁吉昌流露出几分伤神。“我们那时候学皮影戏,很多都是靠口口相传。师父唱,我们听,然后背诵下来,每每到演出结束,我才点着煤油灯工工整整默写出来。”

袁吉昌是戏班子年龄尚小且勤下功夫的典型,师父也被他的好学所感动,经常在闲暇之余躺在炕头眯着眼睛一段一段地唱,袁吉昌一遍一遍地写,一个本子有时候需要好多天才能完成。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师父才从戏箱子里拿出几本新戏,让徒弟们愿意学的拿去抄写,夜晚“挑灯抄戏”成了他学皮影戏最重要的一部分,也为他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正由于默写听写抄写戏本,袁吉昌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理解更加深刻。

今生所愿薪火相传

环县道情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袁吉昌对环县道情皮影戏投入了毕生心血,不单单是一种情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我这一包袱的戏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个真心热爱和努力好学的徒儿,将我这一生所学传承下去,也希望能在下一代发扬光大。”

皮影戏涵盖绘画、雕刻、弹唱、编剧等多种艺术,而袁吉昌几乎样样精通。2018年,袁吉昌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更是“守”艺人,但现已八十多岁的他常常感叹:“我老了,一定要把接力棒交给后辈了。”

历史的长河总有砂砾被浪潮翻涌,岁月的诗篇总有音符被人们铭记。昏黄的灯影,打在长方形的白色幕布,音乐声响起,白色幕布上出现了一个个小巧玲珑的人儿。他们或骑马,或射箭,或摆出神色各异的姿态,在鼓点声中刀光剑影一片。鼓点声落,倏忽一声,只剩白烟袅袅升起……

纪录片《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导演罗易成曾说,“守艺人”像勇士一样,倔强地守护着手艺,也守护着一个国家的诗意与乡愁。

翻开袁吉昌一沓又一沓的戏本子,一个已经泛黄的笔记本上留下的一段话格外显眼:我把环县道情皮影戏比作一朵山花,希望它更加发扬光大,更加兴旺昌盛,更加绚丽动人。


编辑:袁乙琪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