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巧林(右)与绣娘们赶制香包。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端午在即,香囊俏美。绿树掩映中,一家家香包刺绣门店整齐地分布在西峰区安定西路西口桐树街。驻足这里,香包里的香气浅浅淡淡,随风飘散。走进一间门脸不大的屋子,58岁的祁巧林和媳妇儿孟亭亭、绣娘们围坐在一起飞针走线,不一会儿一个造型时尚、色彩艳丽的“针棒”香包就成型了。
祁巧林是西峰区后官寨镇赵咀村人,童年记忆里,每逢端午节、婚嫁之日,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提前制作香包、绣品。而每次看到母亲拿起针线,祁巧林总会好奇地在一边观察,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缠粽子、手工鞋垫就是母亲最质朴的作品。
16岁时,祁巧林开始拿起针线,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和手工鞋垫、布鞋的制作,由于她好学上进,再加上母亲的长期熏陶、指点,使她长进很快,并熟练掌握了刺绣的技巧。
▲祁巧林整理香包、刺绣产品。
结婚后,祁巧林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丈夫给工地拉沙子供养一家人。几年后,为了孩子上学便利,祁巧林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在西峰租房,丈夫跑出租,她绣制香包贴补家庭开销。
2002年,庆阳市举办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祁巧林带着自己精心缝制的香包和刺绣品参加,没想到很受欢迎。从这以后,祁巧林在带孩子的空闲时间,就琢磨各式各样的香包、刺绣品,并开始以摆地摊的形式售卖。
▲祁巧林指导绣娘缝制香包。
但摆地摊不是长久之计,为了能够有个固定营生,2006年,在家人的鼎力支持下,祁巧林的手工香包刺绣有了“落脚点”。“我家应该是桐树街第四家经营香包刺绣的门店。”祁巧林说。
2012年,祁巧林的儿子与儿媳喜结连理,儿媳孟亭亭就跟着祁巧林学习缝制香包,打理门店。由于孟亭亭学过图形处理,所以,她在原有的样式基础上,对香包的颜色、样式、题材、工艺等进行设计创新,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迎合了人们的审美变化和生活需求。
▲祁巧林(右)和儿媳展示自己制作的刺绣品。
2013年,电商在庆阳兴起,对香包刺绣实体店带来很大冲击,祁巧林的门店也未幸免。“当时,门店的情况可用门可罗雀形容,这条街的很多店铺都搬离了。”孟亭亭回忆,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两年多时间。
为解决困境,孟亭亭带着香包刺绣,穿梭于国内的各种展销会。直至2019年,才从根本上扭亏为盈。
自己富裕的同时,祁巧林还吸纳了周边很多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在西峰陪读的镇原县妇女宇葡萄,来祁巧林门店已经工作了两年有余,每月她能收入2000多元。“既照顾了孙子,还能有稳定收入。”宇葡萄说。从事香包刺绣近20年,祁巧林共带动300多人实现了就业增收。
▲孟亭亭给刺绣帽子张贴标签。
“今年,我们为第十九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准备了200多种香包、刺绣产品,其中,荷包钥匙扣、毛巾绣立体龙是我们的新品。”祁巧林说,希望通过这届香包节,让更多的人能够爱上庆阳香包,让庆阳香包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