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香约庆阳 包容天下】我的香包缘 | 张煜瑶:一手捧传承 一手绣未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小,她就受庆阳非遗文化的熏陶,父亲张仁民痴迷于民俗文化艺术品的研究和收藏,母亲刘兰芳执著于庆阳香包绣制;豆蔻年华时,她跟随父母连续参加了18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在外闯荡时,传播庆阳非遗文化是她坚持不懈的行动;面临就业时,她回到家乡从父母手中接过传承棒,投身于庆阳香包绣制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她就是庆阳香包绣制市级非遗传承人张煜瑶,一个醉心于汲取传统文化精髓,致力于让庆阳香包“变装升级”的年轻绣娘。

传承

说起自己的香包情结,张煜瑶就会想起2016年她的小女儿出生刚满40天时,她就迫不及待地抱着孩子到香包绣制工坊,进行香包的设计和研发。“忙碌间隙,看着女儿在馥郁的香气中睡得香甜,母亲沉浸在五彩丝线中飞针走线,心中不由生出一阵阵暖意。”张煜瑶说。

庆阳香包绣制历史悠久,凝聚着一代代庆阳妇女的智慧、心血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时至今日,庆阳香包刺绣依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张煜瑶很自豪:“庆阳香包绣出意象美,包裹自然香,传递人间情。”在她看来,庆阳香包是每一位庆阳妇女渗入血液的文化基因。

今年37岁的张煜瑶,有着得天独厚的非遗文化传承环境。父亲张仁民从年轻时就喜爱收藏民俗文化作品,家里常被堆得满满的。母亲刘兰芳从小就做得一手好针线活,青年时在当时的庆阳地区汽修厂上班并担任车间主任,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设计制作经验,如今是庆阳香包绣制省级非遗传承人。

自2002年首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举办以来,张煜瑶的父母全身心投入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挖掘传统文化精华,研发、设计香包系列作品,推动庆阳香包市场化,让香包刺绣从庆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13年,建起了集收藏、制作、销售于一体的民俗文化园。

张煜瑶小时候像个男孩子一样,大大咧咧,调皮捣蛋,很少跟着母亲做针线活。但“润物细无声”,母亲传承和保护庆阳香包绣制的行为,还是影响了她。她记忆最深的是母亲辛劳一天后,坐在灯下为她们姐弟补旧衣服的场景,几块碎布头、几根花花绿绿的线,让破损的地方“开”出了花、“长”出了草,还有小动物们在“嬉戏”,旧衣旧裤经过母亲缝补后,变得艺术感十足。

求学阶段选择专业时,当过老师的父亲支持张煜瑶学习英语专业,为她打开了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外出读书时,父亲总要挤出钱来安排她去大城市的艺术馆、博物馆参观,感受多元文化的博大和精妙。

碰撞

18岁时,从中专毕业的张煜瑶踏上去北京打拼的路,寻找青春的梦想。

走出黄土大塬的张煜瑶,从事的第一个职业是在北京王府井工艺美术大厦卖母亲做的绣花鞋。因为她会英语,对绸缎面料与缝制比较熟悉,之后又在北京瑞蚨祥当英语导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交流顺畅,业绩做得非常好。

回家探亲返回时,张煜瑶带了一些母亲做的香包作为礼品送给客户,客户们爱不释手。张煜瑶给他们讲香包图案的寓意和故事,有时还教他们香包的制作方法。

在北京打拼的五年时间里,她学到了丰富的推销技巧,吸纳了多样化的艺术观念,更发现了庆阳民俗文化的独有魅力,真正体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内涵。

自庆阳开始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以来,以前的“小耍活”成了宣传推介庆阳的名片,登上了经济、文化大舞台。2010年以前,张煜瑶在读书和务工,看到母亲准备各类绣品时的辛劳和忙碌,张煜瑶就会暂时放下学习和工作,回家帮忙。母女俩在展棚里拉绳子、摆桌子,将一针一线用心缝制的香包摆出和展销。因为做工细致、配色和谐,加上张煜瑶善于讲解和推销,她们的香包十分畅销。母亲刘兰芳精心创作了《百鸟朝凤》等多个作品,在国内外参加各种非遗传承传播活动,被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庆阳香包绣制省级非遗传承人。一个小小的香包能带来荣誉和收入,让张煜瑶对这项传统技艺有了新的认识。

连续参加了几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后,张煜瑶发现传统香包刺绣做工精美,但手工绣制起来较慢,无法大量生产,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她和父母一起琢磨怎样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制作工期。母亲因为有扎实的工艺基础和工厂生产经验,成功研究并规范了香包生产标准,使庆阳香包实现量产。在这些过程中,张煜瑶将父母走过的每一步,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2002年,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管理和运营一直由父母负责。2010年,因为结婚成家,张煜瑶回到父母身边,成为推动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队伍中年轻的一员。

刚回到家,张煜瑶觉得传统香包纹样传承千年不变,没有新意,决定要制作一些现代流行图案。但是制作的现代流行图案香包投放市场后,却销售惨淡。母亲就手把手教她传统做法,讲传统香包纹样的寓意,带她徜徉在民俗文化的大河中。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张煜瑶细心钻研布料特性、颜色搭配、纹样设计、香包造型等,并尝试推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得到客户好评。

2012年开始,张煜瑶和弟弟张煜琛参与香包设计、推介、销售等,成为父母有力的左膀右臂,让公司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刘兰芳香包品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看到女儿羽翼渐丰,刘兰芳决心将公司管理和运营交给张煜瑶。接手公司后,张煜瑶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和运营公司,但因为管理过于严格,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不到一个月时间,习惯弹性工作时间的员工走得只剩下1人,给张煜瑶的满腔热情浇了一盆凉水。

员工流失、生产暂时停滞等给两代人带来思考与理念上的碰撞。刘兰芳认识到传统企业要跟上时代脚步,必须注入先进管理理念;张煜瑶体会到,民俗文化创作的可贵之处在于自由和灵动,才会凸显张力和活力。

刘兰芳说:“女儿的优点是执行力很强,立说立行。虽说管理经验不足,但她善于反思和学习,调整很快。我也从她身上学到了企业管理经营的新思路。”

设计、创作、管理、推介……母女二人的观点在一次次碰撞中产生火花,每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她们都会推出传统技艺和时尚创意完美结合的新品,在市场上一路走俏。

前行

如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已经举办了18届,张煜瑶也在不断成长,2022年被认定为庆阳香包绣制市级非遗传承人。

担负起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她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她喜欢活泼、夸张且富有变形美的设计,所以在设计方向上,她将重点一方面放在节庆或礼品类装饰香包上,一方面放在与服饰搭配的实用香包上,让庆阳香包在艺术品位、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展现它的独特魅力。

为了让女儿跟上流行趋势,准确判断大众审美,找准发展定位,寻找市场需求与庆阳香包元素的结合点,张仁民又“赶”她到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学习深造。

会外语、会画画,有空就到各大艺术馆和博物馆汲取艺术养分,善于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推销……张煜瑶遨游在民俗文化艺术的海洋里。

张煜瑶触“电”很早,一直走在电商和网络直播带货的前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边做设计边直播,利用网络拓展市场接订单。

回想当时的情景,张煜瑶说:“我设计的香包样式新颖,色彩典雅,很受网民喜欢,订单很多,忙的时候每天七八个人发货,晚上10点以前没有睡过觉。所以,做传统文化产业,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提炼传统文化精髓,借现代营销方式‘出海’,才能实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的目标。”

“精美、精致、精细、精准”是张煜瑶对每一件产品的要求。上海一家影视公司通过网络发现了张煜瑶制作的香包,与她开展古装剧人物伴手礼的订制合作。2023年至今,她设计出呆萌可爱的虎头帽、龙头帽,一顶卖出1000多元还供不应求;今年,她又设计出针扎玩偶、生肖背包等,深受消费者欢迎。

“我能在香包绣制的路上走到今天,除了父母和弟弟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庆阳市委、市政府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才让庆阳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得更远,让我们能尽情创作、施展才能。”张煜瑶说。

20多年的磨炼,张煜瑶熟练掌握了香包绣制、生产和销售的全流程,成为庆阳香包绣制的全能型人才。如今,具有开拓精神的她又投入香料的研究制作之中,目前,她已经配制出香味可以保持三四年的香料。

张煜瑶相信,通过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接续传承、创意创新,庆阳香包定会“香”飘万里,包容天下。

编辑:丑晓旭责任编辑:杨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