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君 摄
中年人就是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每天都忙忙碌碌地打着转儿。
恍惚间,一抬头,春仍在,夏已至。路边有了绿荫婆娑,院子里的花也一朵赶着一朵炸开了似的,竟也红了半边花园。
太阳晒出了夏天。六月的路边,已经开始摆开了卖香包的摊位。哦,端午到了。我开始忙着做糯米饭,为人妻为人母的我,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家人的衣食住行。
但即使再忙,每个女人心里都藏着一颗彩色的梦。闲下来之后,我翻出了珍藏的香包,一个一个端详,精美的花纹细述着故事,绵密的针脚里缝进了情怀。
一枚黄色的绌绌映入眼帘,传统的做工,彩色的布头里塞进棉花,两边缝合,缀上丝线做成的穗子,中间膨起的部分还绣上了一朵娇艳的牡丹,这是母亲的手工。每年端午节,母亲都会搓花花绳,做几个绌绌,以前是为我们姐弟做的,后来是为我们的儿女做的。比起市面上争奇斗艳的香包,母亲做的香包着实显得朴素,但是我们却往往爱不释手。我小的时候,端午节总是戴着母亲搓的花花绳,绌绌香包一路招摇,现在想来,那原是被家人重视的自豪感。
秦彦慧 摄
一个做工精美的绣球,纯手工制作体现出制作者的技艺高超。这是婆婆在香包节上精挑细选的。婆婆是热爱生活的人,每年端午节都要在香包展厅上给家人提前买好各式各样的香包。美好的祝福也通过香包这个纽带传递给我们。孩子后背的五毒青蛙,肩膀上的小老虎,脖子上的十二生肖,色彩斑斓,寓意丰富,每每带孩子出门,总是引来“啧啧”的赞叹声,有人还走近端详,看上面都绣的什么。我也是心里美滋滋的,大概出门前糯米饭吃得多了,心里甜得紧。
一年又一年,端午节不再仅仅只是家人亲朋欢聚,盛大的庆阳香包节让端午节的西峰城沸腾了起来,更多的朋友们涌向了这里。小小的香包满载着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作为庆阳的一种文化符号,走向了五湖四海。说来也真是神奇,不过几块布头,几根丝线,竟然把各种动物复活了!就说那拇指大的老鼠吃葡萄,老鼠贼溜溜的黑眼睛紧盯着那颗紫葡萄,相映成趣,不禁在心里为制作者的巧妙构思赞叹不已。
庆阳香包之所以如此惹人喜爱,除了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字记载,或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典故,还因为它是从这块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和这块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怪看着就觉得亲切。年岁渐长,对节日的热情度也不及往常,但是每年端午节回家看望母亲,逛香包节,给远方的亲友寄香包,雷打不动。母亲又做了新香包,细数着儿孙们个个都要有。有人惦记总归是幸福的,不管年纪多大。一枚香包里,包含着多少情意啊,这是朴素无华的感情传递方式。临近香包节,满街香包香,我怎能不心痒痒!节会上逛吃逛吃,带孩子玩一圈,顺便买上几个香包,给远方亲友送去祝福,过节嘛,就图个开心快乐。
如今的庆阳香包,早已不是昔日的炕头小媳妇,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一朝成名天下知,形态千变万化,多彩多姿,成为庆阳的宣传大使,一次次从庆阳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甚至漂洋过海。同时跟随庆阳香包热销的还有庆阳的各类特产,凭借着自身独特的魅力也吸引着各地友人前来投资。经济的发展让这座城市更具有现代化都市的气质和风范,尽管这还是一座年轻的城市。
夏天的晚风里总有万物生长的气息。艾草和香包的香气似有若无,随风飘了过来,让人心旷神怡。又是一年端午到,又是一个盛大的节日,香约端午,香约庆阳,不管是身在何处,戴上一枚装满乡思的香包,顷刻间,思绪便也归了故乡,仿佛在与家人围坐话家常。故乡是一个人永远的根和魂,无论是年幼时挂在胸前的绌绌,还是成年后装在礼盒里的精品香包,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永远的初心。就算鬓边白发依旧乡音不改,就算吃遍天下美食,妈妈的家常菜永远魂牵梦萦。
作者简介
高卓娅,甘肃省作协会员,文学爱好者,有多篇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