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香约庆阳 包容天下】刘永刚 | 千岁香包:时光里的雅致与传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刘永刚 摄        

风,从远古吹来,带来了千年的尘埃与岁月的沉香。在庆阳华池的这片土地上,千岁香包如同历史的使者,悄然出土,焕发出新的光彩。它历经千年风霜,依然保持着素雅的色调,与当下审美不谋而合,仿佛时光从未在它身上留下痕迹。

走进博物馆,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千年前的世界。那件千岁香包,静静地躺在展柜中,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它的形状古朴典雅,色彩靓丽如新,半圆形设计别具一格,充满了匠人的巧思与匠心。香包的布料虽然已显陈旧,但那份古朴与雅致却愈发显得珍贵。

我细细观赏着这件千岁香包,仿佛能听到它低语着千年的往事。它或许曾陪伴着古代的女子,走过春夏秋冬,历经风霜雨雪。那些女子或许曾轻轻抚摸着香包,寄托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如今,这件香包虽已静默无言,但那份情感与记忆却仿佛穿越时空,触动了我的心灵。

我惊叹于历史的神奇与魅力。这件千岁香包,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它见证了华池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也见证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在千年的时光里,它或许曾被埋藏在地下,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刻。如今,它终于得以出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华池的街头巷尾,我惊喜地发现了一批千岁香包的仿制品。它们以传统工艺为基础,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既保留了千岁香包的古朴风貌,又在细节处加以创新。这些仿制品如同历史的延续,让人们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华池悠久的历史文化。

刘永刚 摄         

我走进一家小店,店主热情地向我介绍着这些仿制品的制作过程。从选材到缝制,从刺绣到装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我拿起一个仿制的千岁香包,轻轻抚摸着那细腻的布料和精致的刺绣,仿佛能感受到匠人手中的温度与情感。

这些仿制品不仅走进了市场,更走进了人们的心中。它们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象征,一种文化的符号。人们在欣赏这些仿制品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历史与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它们让人们更加关注华池的历史文化,更加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站在华池的街头,望着那些仿制的千岁香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们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历史、文化与传承的故事。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在。它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让我们与古人对话、与历史交融。在欣赏千岁香包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与卓越智慧,更能够感受到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千岁香包的出土与仿制,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历史与文化的价值。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或时尚单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欣赏这些香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推广和普及华池的历史文化。比如,可以组织相关的文化讲座、展览和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品;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来传播和分享这些文化信息,让传统文化的魅力跨越时空的界限,触达更多人的心灵。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千岁香包的制作技艺是华池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培养传承人、建立传承基地等方式,让这些传统工艺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相信千岁香包将继续在华池的土地上绽放光彩。它们将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它们将带着华池人民的智慧与情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深沉而恒久的魅力。

作 者 简 介    

刘永刚,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现代摄影学会会士、甘肃现代摄影学会华池工作站站长,现供职于华池县文学艺术家联合会。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