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有草,头大有宝,麦娃娃戴上心灵手巧,长俊又长脑。”这是奶奶每年端午节时必说的一句话。
奶奶所说的“麦娃娃”也叫“绌绌”,是用丝绸和花布制作的一种外形酷似顽童的小布偶。在老家陇东,每年端午节期间,除了荷包之外,每个小孩都会戴一两个造型各异、形态乖巧的“麦娃娃”。
“麦娃娃”小巧玲珑,大不超过一拃,小不低于一指。其造型简洁活泼,表情丰富饱满,动作浑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了农村儿童特有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乐趣。“麦娃娃”形态各异,寓意丰富,一般有男女之分。男娃富态,女娃灵秀,以夸张、乖巧、逼真为最佳。有的男娃头大体宽,肢体健壮,憨态可掬,天庭饱满,叫“祈福娃娃”;有的圆头平肩,欢蹦乱跳,手足飞舞,生龙活虎,叫“招魂娃娃”;有的正面站立,肥头胖耳,两臂上举,浓眉大眼,叫“辟邪娃娃”。有的女娃体态丰腴,裙摆宽大,眉飞色舞,古怪精灵叫“送子娃娃”;有的云鬓高旋,眉目清秀,齿白唇红,粉雕玉琢,叫“抓髻娃娃”;有的头梳双辫,举止轻盈,活泼可爱,天真无邪叫“福寿娃娃”。还有一种“麦娃娃”显得虎头虎脑,天真烂漫,憨态十足,分不出性别,象征着繁衍和生育,一般是刚过门的新媳妇佩戴在腰间,喻子孙延续,多子多孙之义,通称“喜娃娃”。每一个“麦娃娃”都寄托着长辈一份美好的祝福,浓缩着一个美好的愿望。
“麦娃娃”的制作很简单,先用纯白色和黑色两种颜色的布料填充棉花缝制一个小小的头型,再用各种丝绸和花边布料缝制身体和四肢,用丝线连接成人体后再描上眉眼,一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夸张而不失神韵、生动而富有美感的“麦娃娃”就呈现在世人眼前。
奶奶做得一手好“针线”,看似不起眼的破碎布片在她手里经过一针一线,一缝一补,三描两画就成了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聪明伶俐的尕小子,调皮捣蛋的小顽童,憨态可掬的小婴儿……她绌的《无邪童子》中,一个肥腴儿童笑容可掬,身穿红裹肚,左手前伸,右手高举,前腿立后腿坐,身形体态丰盈夸张,面部表情诙谐风趣,活灵活现地表达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对幸福、健康、快乐的冀望。她绌的《村姑迎春》中的小女孩个子高挑,身材不胖不瘦,头上一左一右梳着两个长辫子,脸庞白皙,鼻子微微上翘,给人一种俏皮的感觉,显得十分可爱。
当地有一种说法,年纪越大,人丁越旺的老奶奶绌的“麦娃娃”戴了多子多福,健康长寿。奶奶高寿,膝下儿孙满堂,因而她绌的“麦娃娃”也很吃香,奶奶也来者不拒,随愿而归。
大字不识一个的奶奶,不懂得什么高深的哲理,但她有自己做人做事的真谛——“是灰就比土熟”,亲朋好友之间只有互相走动,互相牵挂,互相帮衬,才能增进感情和友谊!所以她每年端午都要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家的小孩或新媳妇送上几个具有鲜明地域和时代特色,寓意着健康、快乐、美满、幸福的“麦娃娃”。
“麦娃娃”,伶俐乖巧,多姿多彩,栩栩如生,须眉欲动,诙谐风趣,深受广大妇女儿童喜爱。一个个“麦娃娃”,就是一部部民俗文化的丰厚史鉴,从多侧面,多角度表达出母爱的内心世界和朴素无华的现实生活,包裹的是一份滚烫的热血,弥漫的是亲情的味道,那韵味,悠长连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