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陇东报》4版版面。
编者按
甘肃省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销主会场系列活动暨第十九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即将拉开帷幕,从6月7日到11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我市举办“山花英才”培育计划:全国香包艺术传承与创新高级研修班。研修班上,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近100名专家、学者及民间艺术家,实地调研庆阳香包艺术的精湛技艺和庆阳香包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各自地区香包技艺与产业发展的特点、经验进行分享交流,为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以生动的民间文艺作品描绘地区发展变化、人民幸福生活,充分体现国潮、国风、国韵的精品力作开展热烈讨论和专题研究,为香包节的举办带来浓厚的学术氛围。今天,我们对6位专家、学者和民间艺术家进行采访报道,了解他们对庆阳香包文化的感受,对非遗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真知灼见。
“山花英才”培育计划:全国香包艺术传承与创新高级研修班开班式
侯仰军: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侯仰军在为学员讲课
“到了庆阳,方知‘庆阳香包甲天下’,庆阳香包作为非遗文化的一种具象,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这种群众普遍热爱、代代不辍的传承,让庆阳香包文化生生不息,影响深远。”6月6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在庆阳参观调研时,花色繁多、造型灵巧、香味清雅的庆阳香包让他赞不绝口。
随着甘肃省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销主会场系列活动暨第十九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来临,庆阳香包携古老风韵再度占据众人目光,庆阳妇女手执一针一线,绣出一方民风与美意,引得多方来客寻“香”而至,爱上大美庆阳。侯仰军表示,庆阳香包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引领与培育,庆阳香包焕发出的茁壮生命力,让民俗文化传承创新有了鲜活且成功的范例。在他看来,民俗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要活态传承,而庆阳老百姓对香包的喜爱,让香包与百姓生活有了深度融合,也赋予庆阳香包产业发展无穷的生命力。
“这次到庆阳来,让我激动的是,庆阳香包不论从颜色上、种类上,还是造型上,都非常丰富,更为关键的是老百姓也非常喜欢。庆阳香包之所以能够传承久远,而且全国一流,这就是原因所在。”侯仰军认为,任何一门民间艺术与手工技艺的传承,都离不开技艺精湛、存有“匠心”、矢志坚守的传承人,庆阳妇女辈辈传承的女红绝技,为庆阳香包打上了浓浓的民俗文化烙印,她们不仅是传统技艺的承袭者,更是新时代对民间艺术文化有深刻理解、高度认同、技艺精湛的“守艺人”。在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对国人精神文化生活具有持久的重大影响。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年度式、常态化的民俗文化展演、集体欢聚活动等形式的具象表达,庆阳市年年举办的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正是当地政府引领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地方特色产业,招引八方来客与民同乐,将庆阳文化历史寄予小小香包,从而声名远播的有力、有效之举。
“从民间文化、民俗角度来讲,香包深入庆阳老百姓心目中,比如说端午节,庆阳老百姓过得非常欢乐,挂香包、折艾蒿、配香料,很有地域特点和民间文化特色。不论从文化产业还是乡村振兴角度来看,庆阳的香包产业都是大有可为的。”侯仰军对庆阳香包及庆阳文化产业发展寄予厚望,期望庆阳人民让庆阳香包及民间文化艺术“活起来”“火起来”,同时不断把非遗传承这项文化事业做好,把非遗文旅市场做大,能够在时代演进中让非遗永葆青春,在社会发展中让国人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杨秀:让庆阳香包承载故事走向远方
杨秀调研庆阳香包产业
二十多年前,因一个小小的“福娃”香包,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所副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杨秀与庆阳结下不解之缘。细密的针脚、精美的造型,赏玩于指尖,淡淡草木香气在空气中散开,艺术触动心灵的一刻,杨秀觉得欣赏庆阳香包,了解庆阳香包的故事,就像是与历史在对话。
再见庆阳香包,是在甘肃省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销主会场系列活动暨第十九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来临之际。在肖金镇“义渠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庆阳市博物馆庆阳香包展馆,琳琅满目的庆阳香包让杨秀目不暇接,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着、记录着,那些颜色艳丽、图案喜庆的鱼钻莲、老鼠吃葡萄、蝶恋花、抓髻娃娃和寓意多子多福的葫芦造型香包,让她再次感受到这份心动只能来自庆阳,根植于民间的技艺和独特文化都被庆阳绣娘缝进了香包里。
“我看到很多传统文化元素的香包,它们都有着特别美好的寓意。比如,香包的图案里诸如青蛙、葫芦、石榴等都有着生育繁衍方面的寄托,这一点在庆阳香包的设计制作中也有体现。还有端午节驱除五毒的传统习俗,在庆阳香包的制作上,这个造型设计和‘以毒攻毒’的新奇立意很有地域文化特色。”杨秀发现,随着香包产业发展,庆阳香包制作者们发掘古今历史,古意传今趣,多年来传承创新并重,抓住庆阳文化特点,让庆阳香包不断走向世界,让世界由香包看向庆阳。
庆阳的地方文化离不开庆阳当地的非遗文化产品,作为庆阳独特的文化名片,庆阳香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新时代,香包设计制作融合地域元素,不断创新迭代,被赋予更多文化使命。“我们把香包前面加个庆阳,说明它具有庆阳地方特色,成为国家非遗文化,是有很多考量的,我们要牢牢抓住庆阳地方文化特点,然后让更多的人来享受或分享庆阳文化。我觉得庆阳香包产业未来发展应该还有很大的一个空间,可以走得更高更远,有无穷无尽的文化元素可以挖掘。”杨秀表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到目前为止,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很少有非遗产业像庆阳香包这样承载传统文化,承袭传统技艺,还始终保持生命力。庆阳香包产业的发展让她非常确定,庆阳香包是有着强劲生命力的民俗文化产业。
初见庆阳香包时的“惊艳”,历经岁月从未改变。欣逢盛会,庆阳香包作为“主角”迎接八方来客,杨秀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开创性地传承下去。“随着民俗文化市场的不断扩大,应有更多的庆阳本土人才加入传承人的队伍,加入保护非遗的队伍,让庆阳香包这一杰出非遗代表产物更好地融入国人生活日常,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时代新活力。”杨秀说。
徐岫鹃:庆阳找到了传统文化的智慧表达方式
徐岫鹃接受记者采访
“庆阳在保护、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过程中,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找到了传统文化的智慧表达方式。”6月7日,前来庆阳参加甘肃省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销主会场系列活动暨第十九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主任徐岫鹃说。
徐岫鹃与庆阳首次“零”距离接触,缘于2021年到庆阳组织举办全国性的民间文艺培训班。她对庆阳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保护良好的民俗民间文化印象深刻。今年,当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策划组织“山花英才”培育计划:全国香包艺术传承与创新高级研修班时,作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的庆阳成为首选之地。
从事多年民俗民间文化的研究、推广和培训,徐岫鹃对声名在外的庆阳香包十分了解。在她眼中,庆阳香包独具匠心、多彩斑斓,是陇绣中的艺术珍品,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审美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庆阳特色民俗文化的代表符号,散发着浓郁的民间艺术芬芳。如今,随着香包节的连续举办,在政府科学规划、民间力量的合力推动下,庆阳香包焕新出彩,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期盼。
为了贯彻落实传统文化“双创”精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全国香包艺术传承与创新研修班意义重大,是研究民间工艺传承发展、培育创新人才、传承发扬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徐岫鹃说,来庆阳办班,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体验,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包艺术从业者实地调研庆阳香包艺术的精湛技艺,吸取本地香包产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将各自地区香包技艺与产业发展的特点、经验尽情分享、切磋交流,各取所长、共同提高,为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精品力作打基础。
在庆阳办班和调研过程中,徐岫鹃看到香包挂件、刺绣枕头等众多类型的民俗文化产品,规模化、持续性发展的民俗文化产业,以及在网上爆火的庆阳剪纸服装等,她认为庆阳已经走在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前列。她说,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当代生活,要在保留鲜明特点的前提下,积极融入现代理念,在颜色、样式上可以新潮、超前一些,在用途上要扩展到日常生活中,能够为当代人服务。
在端午节举办香包节和研修班,这是传统文化在庆阳的美好相遇,更是民间艺人们难得的交流机会,意义深远。“希望通过各方力量的加持,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探索更加多样化的新的表达方式,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徐岫鹃充满期望。
谭湘光:期待壮锦与香包“携手”增光
谭湘光(中)与参训学员欣赏庆阳香包
6月8日,来自广西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谭湘光向全国香包艺术传承与创新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们讲了一堂题为《民族织锦面料与香包运用的技巧》的课。年近古稀的她讲解着壮锦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着经纬交织织出的瑰丽锦缎。当她向台下学员们讲出想要与庆阳本土香包企业合作,用壮锦面料制作庆阳香包时,台下顿时响起热烈掌声。
“广西壮锦遇上庆阳香包,一定异常出彩”“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创新,能让非遗传承玩出新花样”……台下热议纷纷,一致称赞壮锦与庆阳香包“强强融合”是个好想法。织锦50余年,曾成功开拓出助力非遗保护可持续性发展的“非遗+文创”新路径,谭湘光这一次仍然信心满满。“同样是诞生于指尖的艺术,同样在妇女中代代相传,有民族特色与现代美感的艺术品,会有更好的市场前景,也会更好传承我们的民俗文化,从这一点看,壮锦和庆阳香包的合作,既是两种文化的优势叠加,也是两个行业、两个地方、两种产业的有效融合。”谭湘光说。
让谭湘光痴迷一生、引以为傲的壮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一项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以结构严谨、色彩鲜明、风格粗犷为特色,曾是进贡皇室的珍品,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传承历史逾千年。庆阳香包作为庆阳特色民俗文化的代表符号,传承久远,内容丰富,取材宽泛,天地万物,无所不在。千姿百态的庆阳香包造型丰富、图案精美、芳香独特,是融精神价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于一体的文化产品。
“我到庆阳的第二天就去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传承人刘兰芳家,她收藏和制作的庆阳香包是民间瑰宝,是民间‘守艺人’的骄傲。我一定会向刘老师多学习,和她一起合作开发壮锦材质的香包工艺品。我去香包市场、柜台、专卖店也了解过,我觉得,庆阳香包做工极其精美,造型别致,观赏和实用价值都很高,但精品产品价格偏低,还有很大发展潜力,可以做成更高端的礼品。”谭湘光说,她经常思考并探索让非遗传承和百姓生活深度关联,并尝试让非遗物产与民俗文化工艺品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此次庆阳之行,与庆阳非遗传承人的深度交流,让谭湘光有了清晰的方向。她希望,未来几年能与庆阳香包产业从业者精诚合作,共同推出壮锦香包,让香包携满民俗文化,一路远行。
封冬云:香包为“媒”传递民俗文化魅力
封冬云在研修班上展示锡伯族香包
“锡伯族荷包和庆阳香包都是非遗文化的优秀传承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向来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些承载民族与民俗文化的物件儿,最能让人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6月8日,来庆阳参加全国香包艺术传承与创新高级研修班的辽宁省锦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封冬云说。
从白山黑水到黄土大塬,山川迥异,民俗万千。尽管是第一次来庆阳,西峰城区长街彩绣飘香、香包绚丽迷人的景致,都给封冬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作为锡伯族荷包传承人,封冬云对庆阳香包的形制、工艺乃至背后所承载的民俗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次我是慕名前来,国家级的香包艺术传承与创新高级研修班在庆阳举办,说明庆阳香包在全国都是数得着的,确实名不虚传。”封冬云表示,通过几天的学习和走访民间工艺大师,她见识了庆阳香包的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配色鲜活。她详细记下笔记,从个人感受而言,庆阳香包很值得研究学习,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都体现在形形色色的图腾崇拜类、爱情婚姻类、祈福求安类、贺寿延年类香包里。而与时俱进的新设计、新用途的实用性香包又体现出非遗文化的活态创新,这一点对非遗传承创新来说至关重要。
“庆阳香包与我们锡伯族的荷包风格差别还是挺大的,锡伯族荷包多表达吉祥寓意,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色彩瑰丽,对比鲜明,装饰性强,实用性更强。带给世人朴素、浓烈、生命力饱满的民间艺术情感。荷包造型也比较独特,工艺精美,集绘画、剪纸、刺绣、布艺、缝制、装裱、立体剪裁、绳结编制、流苏制作、牙边编制、琉璃珠翠配饰制作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封冬云介绍说,每一种民俗文化产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或民俗文化背景,锡伯族是鲜卑族后裔,起源于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在与各民族的文化交融中,在保持独特技艺与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形态,锡伯族荷包是本民族服饰最具特点的标志物,它承载了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和迁徙文化的特征。而从庆阳香包上,封冬云读到的是独具魅力的农耕文明与医药文化的融合,是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结合,庆阳人对文明与民族精神的记录传承从未断代,保持且保留了最核心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和文化相互的对比,让她备受震憾。
仲夏时节,香包满街。封冬云说,因小香包聚集起的“香”约盛会,还有在庆阳举办的国家级艺术研修班,都是这个夏天最热烈的盛事,这是民间文艺工作者体悟传统民俗、感受文化魅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的好事实事,也是让民间艺术瑰宝彰显魅力的时代良机。
屈小群:让香包搭建起庆粤两地文化交流桥梁
屈小群接受记者采访
隔着电脑屏幕,多年来一直关注庆阳香包的屈小群,看到庆阳香包从之前的样式稀少、颜色单一,到现在的琳琅满目、五颜六色,远在广东的她萌生了要到庆阳实地来看一看的强烈冲动。6月7日,得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要在庆阳举办“山花英才”培育计划:全国香包艺术传承与创新高级研修班的消息时,她迫不及待地背起行囊,远赴千里之外的庆阳。
屈小群是广东百益堂檀香有限公司的调香师,从事香道产业24年,拥有500亩沉香园,以生产、销售小冈香和沉香为主,研发出陈皮养生香和陈皮精油,并为国内外制香企业提供原材料。
“广东的小冈香有700多年历史,庆阳香包已有上千年历史,都是非遗项目,都是与‘香’有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以,虽然远隔千里,却是息息相通。”屈小群说,香道与香包互为表里,能带给人们视觉、嗅觉和心理的愉悦享受。
来庆阳之前,屈小群在网络上对香包进行了解和研究。她发现,经过多年发展,庆阳香包已衍生出一条庞大的产业链,开发出丰富的种类,其手工制作的特点,适合开展研学项目。同时,庆阳香包寓意吉祥、外形美观、做法灵活,很切合广东当地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审美,但是在广东却鲜有发现,屈小群觉得这是一个好商机。
“我这次来参加培训班,一是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和水平,二是要让庆阳香包南渡,让香与香包结缘,实现两地文化交融,产生实效,让香包搭建起庆粤两地沟通、交流的文化桥梁。”屈小群兴奋地说。
研修班授课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