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感知端午 品味端午 传承端午 庆阳融媒小记者端午民俗体验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张静)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与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6月8日,庆阳融媒小记者团开展了体验非遗之美 传承文化之魂——庆阳融媒小记者端午民俗体验行活动。

早晨9点,小记者们陆续来到集合地点——庆阳市融媒体中心,背上简单的行囊,头戴小黄帽、穿蓝马甲的小记者们和父母道别后就踏上了民俗体验之旅。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乘坐大巴车的路上,小记者们个个热情高涨,踊跃施展才艺,热闹欢乐的氛围久久萦绕。不一会儿,大巴车就停靠在了活动的第一站——陇东民俗博物馆。“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相信小朋友一定都参观过博物馆,不过今天的博物馆和你们之前参观的都不一样,它是坐落于窑洞里的博物馆……”在带队老师的讲解下,小记者们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这个展厅里面的沙盘呈现的是黄土塬的地形地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我知道,我们生活在‘天下黄土第一塬’。”‘五毒’指的是什么?”“‘五毒’有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小记者争相回答讲解员提出的问题,认真倾听讲解。通过参观陇东民俗博物馆、民俗礼仪、民艺精华、民间祭祀、陇上佛光、窑洞春秋五个部分的陈设展厅,小记者们对陇东地区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了解了端午的起源、习俗,以及庆阳的民俗艺术“五绝”,有香包、剪纸、刺绣、皮影、陇东民歌。

陇东地区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更是激发了小记者们的思索与疑问?在对话陇东博物馆杨馆长环节,小记者们踊跃提问,“这个博物馆为什么要建成窑洞?““香包有多少年的历史?”在馆长的答疑释惑中,小记者们感叹博物馆可真是增长知识的好去处。



打卡博物馆后,小记者们继续乘车出发,前往活动的第二站——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香包基地。

感受端午传统民俗,小记者们首先体验包粽子。

“包粽子需要什么材料?”

“我知道,我知道,包粽子需要粽叶,糯米,还可以包上自己喜欢食材。”小记者张轩赫说。

折粽叶、填糯米,捏紧、缠线,小记者们有条不紊地学习包粽子,充满童趣。“老师,这个粽叶怎么折?”体验过程中,小记者们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大约四十分钟后,小记者包好了粽子。“这是我第一次包粽子,我包了一个长长的三角形粽子,真开心。”小记者王皓说。

午饭时间,品味着左焕茸奶奶亲手制作的农家饸络面,小记者们吃得格外满足。“怎么这么好吃!我还要再吃一碗。”“我今天吃了三碗。”小记者们对庆阳美食饸络面赞不绝口。

非遗课堂开讲啦!“这个是张巧莲,她在我们庆阳掀起了种蚕养桑的先河……这里就是我们香包基地的展厅。”在中国民间刺绣工艺大师、庆阳香包绣制省级非遗传承人左焕茸的详细讲解中,小记者们观看香包刺绣展品的同时,惊叹香包刺绣技艺的精湛。“这么长的刺绣作品是您一个人完成的吗?”“这一件作品需要绣制多长时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精美的刺绣作品!”小记者的问题不断,赞不绝口。

非遗体验环节,看着桌上摆放的艾草、香囊、彩线、香料等,小记者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加入制作香囊、花花绳的体验中。左焕茸奶奶给小记者们讲解了佩戴香包的寓意及香包缝制的过程和针法。她一边讲解示范讲解,一边帮助小记者制作香囊和花花绳。“看来香包制作还真不是件简单的事。”“老师,我要给花花绳上缝三个小南瓜。”“自己制作的花花绳可真漂亮。”大约一个小时,小记者们便完成了香囊和花花绳的制作。赵梓洋、赵怡轩、田易卓等小记者积极分享自己的体验收获。

分享收获

戴上了香囊和花花绳,节日的氛围已经拉满。这时,小记者们包好的粽子也出锅了,左焕茸奶奶将提前准备好的糖稀盛放在桌上。看着冒着热气、飘着香味的粽子,小记者们早已垂涎欲滴。“这个粽子太好吃了,我还想吃一个。”“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粽子。”品尝着自己包的粽子,小记者们心满意足、意犹未尽。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小记者们实践着、快乐着、收获着……在民俗和趣味中感知端午、品味端午、传承端午。第十九届庆阳香包民俗节开幕在即,小记者们一起喊出响亮的口号,“香约庆阳、包容天下,大美庆阳欢迎您!”伴随着合影的快门声,一天的民俗体验行结束了,但民俗文化的精髓却深深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活动掠影

非遗体验


精彩瞬间

编辑:李婕责任编辑:杨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