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 摄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年幼时,每逢端午,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烹羊宰牛且为乐,不是如何竞渡深悲吊屈原,而是怎样彩线轻缠、荷包挂胸前。为此,家中母亲不得不从田间劳作中抽身,为我们精心搓捻绚丽多彩的花线绳,并依照儿女的性格特点,匠心独运地缝制几枚荷包。
花线的搓捻很简单,挑选颜色鲜艳且不易褪色的丝线,以最简易的编织技法,将线绳拧结成结实又美观的形状即可。端午节一早,把编织好的花线缠绕于脖、腕、踝,于小孩而言,就像绚烂的彩虹被编织进童年的梦里。花线绳不仅起装饰作用,更饱含长辈深深的祝福,寓意着驱邪避凶,护佑孩子们在未来一年中康健欢愉。
荷包的缝制,就没那么简单了,得倾注极致的细致与匠心,需要精选布料,从朴素的棉麻到精致的绸缎,每一片都得经过母亲的慧眼甄别,因为荷包的色调搭配得和谐雅致,图腾寓意得吉祥如意。母亲会把选好的布料耐心裁剪、精心刺绣、密密缝织,内填以棉花及艾草、香料等具有驱蚊避秽效用的草本,再以细密针脚密封,配以流苏或小巧铃铛为饰,最后系上长长的花线绳,便于佩戴。每一枚荷包都承载着独特含义,仿佛是一个小小的守护神,寄托着独一无二的情感。而母亲尤其偏爱鱼戏莲叶的图案,莲花象征纯洁无瑕,鱼儿寄寓年年有余。
荷包缝制过程中,母亲会为我们讲述端午的起源与古老传说,诸如屈子投江的悲壮、插柳枝戴荷包的习俗寓意,以及龙舟竞赛与食粽风俗的逸闻趣事,让我们在亲历传统手作的同时,深切感受到先民的智慧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时刻,母亲的脸庞上总是洋溢着温柔的微笑,那份专注与爱意,仿佛比手中穿梭的丝线还要绵长。我们围坐一旁,稚嫩的小手偶尔帮忙递送材料,偶尔捣乱,空气中氤氲着家的温馨,也夹杂着节日的甘甜,宛如仲夏午后拂过的一缕凉风,轻柔又难忘。佩戴成品的那一刻,我们满心欢喜,竞相展示,看谁的色彩更夺目,图案更雅致,香气更悠长,纯真喜悦中夹杂着童稚的较量,成为心中一抹不可磨灭的美好。
时光流逝,昔日我们口中的荷包,就是如今大家熟知的香包,现已成为庆阳文化的鲜明标识,不仅标榜地域特色,更担当起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交流的重任,凭借其祈福纳祥的精神价值、装饰美化的审美价值、驱虫助眠的实用价值和创富增收的经济价值名扬海内外,让世界洞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连续数十年来,每年端午时节,都会举办“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盛会,吸引八方宾朋,共赏庆阳非遗、共襄龙舟赛事,共同庆祝这个充满故事与情怀的传统节日。这样的景象,无疑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生动展现,也是对如母亲般默默传承文化的手艺人最诚挚的礼赞。
岁月悠悠,荷包的故事延绵不绝,针尖上舞动的浪漫,每一抹色彩的交叠,都把我们的童年装扮得靓丽温馨、五彩斑斓。那就让这份穿越千年的手工艺,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在每一次穿针引线中,在每一抹色彩的交织里,继续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让荷包之花,持续绽放。
作者简介
窦海娥,女,甘肃环县人,爱好诗歌、散文。诗歌见于《青春诗刊》《品诗》《陇东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