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水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通过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构建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目前,全县瓜菜种植面积10万亩,食用菌全年产量达到5000吨,蔬菜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这两天,板桥镇瑶子头村的种植户们每天都忙着采摘黄瓜、辣椒等蔬菜,到处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村民李义鹏今年承包了22个大棚,经过他的精心管理,棚内的蔬菜已进入采摘期,迎来销售旺季。他告诉记者,黄瓜的销量最好,到后期每天大概能产两三千斤,效益十分可观。
板桥镇瑶子头村党支部副书记董世聪说:“近年来,我村在各级政策扶持带动下不断发展瓜菜产业规模,目前全村共有各类蔬菜大棚160多座,占地200多亩。2023年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两委带头经营日光温室大棚3座,发展白黄瓜、西红柿等设施蔬菜,村集体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
产业旺则经济旺,农业兴则农村兴。在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蔬菜产业的同时,合水县还把食用菌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食用菌生产项目,助力乡村振兴。今年,何家畔镇坚持纵深推进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优化完善“党支部+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打造马莲河川区千亩食用菌种植示范带,采取山地大棚+延川露天种植相结合方式,共流转土地1080亩,种植露天木耳1500万棒,种植香菇120万棒;改良3座铁李川瓜菜大棚种植羊肚菌。同时,全镇8个村党支部按照“党建引领、村企联建、抱团取暖”的模式,种植露天黑木耳165亩,全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产业发展是促进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近年来,合水县积极整合土地资源,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设施瓜菜、高原夏菜、食用菌等多种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鼓足了种植户的“钱袋子”,也让附近的村民们通过入股合作社、在基地务工等方式,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