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袋香包。 庆阳融媒记者 栗萌 摄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郭桂梅)用丝绸布料剪出图样,然后用彩色的丝线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精致漂亮的绣制品。庆阳人习惯把这种造型各异、制作精巧的刺绣品叫作香包,民间也叫“绌绌”“耍活子”。
刚做好的香包香气扑鼻,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香味,让庆阳香包名副其实。但是,在香包里填充香料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好闻,而是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这种香料是驱蚊防虫的,还有一种是醒脑提神的。”庆阳香包绣制非遗传承人白淑芳一边给“福袋”里装香料,一边向记者介绍,“外地人管这叫荷包,咱们庆阳人称之为香包,就是因为里面装了中草药,又叫香草,闻起来有香味。”
千百年来,庆阳人在过端午节时佩戴香包,不仅寄托着人们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也是驱蚊防虫、防疫保健的佳品。
《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岐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熏蒸法”,这种方法在当地渐成习俗,草药被称为“香草”,而药袋变成为“香包”。因为香包的防病保健功能与岐黄中医药文化一脉相承,从而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上古时候,黄帝和岐伯论医,他们讨论了1080个问题,形成了《黄帝内经》,这里头就牵扯到天文、地理、疾病和人的生老病死,尤其在防病、治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庆阳市岐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艳春说。
香包发展到现代,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载体。我国民俗艺术品种类繁多,但是庆阳香包独具特色。从古至今,它都具有中医药防病、保健的功能,集中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中医最讲究辨证施治,防病自然也因病、因时、因人而异。所以,香包中填充的香料也大有讲究。
香包制作者把香料装进香包。 通讯员 张卫华 摄
据刘艳春介绍,香料根据功能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辛香化浊、燥湿祛寒,包括苍术、艾叶、白芷、细辛、高良姜等药物;第二类是清热解毒、避秽祛温,主要代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雄黄、薄荷等;第三类是芳香开窍、醒脑提神,主要是香类,比如沉香、檀香、木香、丁香、茴香、苏合香,还有石菖蒲、冰片等。
这些中药材不仅气味浓郁,药效也很显著。将其装入香包中,或戴在胸前、或挂在后背、或束缚在肚脐和胃脘部、或悬挂于居室,都可以借助中药的芳香发挥避秽和调养正气的功效,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对于这其中的原理,中国历代医者已经探究清楚。“从我们传统中医药理论来讲,‘肺朝百脉,司呼吸’‘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鼻是人体的重要门户,皮毛是人体的主要屏障。另外,‘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说明瘟疫侵犯人体首先经口鼻循经入肺。所以预防疫病,要固护人体口鼻、皮肤等防御屏障。而佩戴装入药物的香包一是利用药物的挥发性,经口鼻吸入,循经入肺。二是贴身佩戴,经皮肤渗透吸收,循环入肺,从而达到固护卫气、益肺御邪的目的。”庆阳市岐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德祥说。
《黄帝内经》中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瘟疫要“避其毒气”,其实就是强调对于任何传染病都要以预防为主,“维护正气”,也就是提高自身的抵抗力。戴上香包,丝丝缕缕的药香,就可以在人周身形成一个保护膜,帮助大家不受病邪侵扰。
福娃香包。 庆阳融媒记者 栗萌 摄
杨德祥告诉记者,香包的药用价值,不仅有传统中医理论支撑,也有现代医学研究依据。香包里的中草药浓郁的香味散发后,在人体器官周围形成高浓度、高弥散力的小环境,中药成分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芳香气味能够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生成,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繁殖的作用。同时,药物气味分子被人体吸收以后,还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消化液,从而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增强食欲。儿童时期鼻黏膜上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较低,很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因此最适合佩戴香包。如果儿童经常将香包置于衣兜、枕边,对于流感、白喉、水痘、流行性脑膜炎、麻疹等传染病均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功效。
庆阳香包,诞生于岐黄故里,与深厚的岐黄文化息息相关、一脉相承。近年来,在庆阳人民的努力下,“老物件儿”又焕发出新光彩。2006年,庆阳香包绣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4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庆阳香包”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