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小记者佳作】一次难忘的端午节民俗体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今年端午节,我参加了庆阳融媒小记者团组织的端午节民俗体验行活动。在活动中,我和其他小记者一起走进陇东民俗博物馆和南佐村香包基地,探寻庆阳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学习制作香包、包粽子等,通过亲身实践,我不仅体会到了庆阳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也加深了对庆阳传统文化习俗的了解和认识。

早晨,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明媚,凉爽的微风吹拂着脸颊,使人心情愉悦。首先,我们来到了活动的第一站,位于西峰区董志镇的陇东民俗博物馆。它是1986年建成的,今年已经38岁了,里边陈列着1090件文物,属于国家三级博物馆,也是甘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主题为“北豳遗风”,分别有民俗礼仪、民艺精华、民间祭祀、陇上佛光、窑洞春秋五个部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木偶馆和皮影馆。木偶,古称“傀儡”,用它来表演的戏剧叫木偶戏,也叫傀儡戏。而庆阳皮影因用牛皮刻制,故称“牛皮影子”,又因多在窑洞中演出,又称“道情皮影”,现在是庆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戏剧“活化石”。

接着,我们来到了此次活动的第二站——南佐村香包基地,这里是庆阳市最大的香包生产基地。在这里,我们认识了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省级非遗传承人左焕茸奶奶。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香包刺绣展厅,见到了各式各样的香包刺绣作品,其中有一件价值连城的刺绣作品“农耕图”,它居然有27米长,记录了农作物从播种到丰收的整个过程,这太令我震撼了!我真不敢想象,一针一线手工刺绣成这么宏大的作品,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才可以完成。

随后,我们还跟着左焕茸奶奶学习了包粽子、制作香包和编花绳。看着左焕茸奶奶将长长扁扁的粽叶在手里折来折去,再放进糯米和红枣包起来,最后用线缠起来,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就做好了。我们小记者也开始跃跃欲试,经过一番“大展身手”,每个人都包好了粽子。不过,最有成就感的莫过于制作香囊和花花绳了,放香料、填充、缝制、搓线,戴着自己缝制的香囊和花花绳,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感到格外自豪。

回味着粽子的糯香,我们恋恋不舍地坐上了大巴车。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收获了很多知识,知道了“庆阳五绝”有香包、剪纸、刺绣、皮影和陇东民歌,还了解了关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比如吃粽子、戴香包、戴花绳、插艾草……这真是一次让我难忘的民俗体验之旅。

作者简介

苏梓祺,庆化学校五年级学生,庆阳融媒小记者。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