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书香庆阳 | 风吹麦浪柔婉音,粉丽诗心书故乡——读《风吹麦浪》有感(贾录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前几天,看见庆阳作家群在祝贺本地三人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其中就有张粉丽。张粉丽我知道也认识,前几年在西峰,宁县举行的文学研讨会上见过面,知道她在某学校培桃育李,是用文字抒情的高手,诗也写得特别的好,好多省内外报刊都有她情致的诗歌表达和意境展示,是庆阳很有天赋的女诗人之一。  

张粉丽曾赠过我一本散文集《风吹麦浪》,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绘景摹状,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她用诗语成功地把散文语法炼出“意”,又把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和美学化。里面的小章节如《又是一年麦收季》和《年年岁岁槐花香》等,就带着诗意的芬芳,岁月的馨香和文字的精美,让人读出了别意之深长。她确实是诗人,把写诗的抒情技巧化为心头无限之惬意。把平常之所见随手沾来,用文字编织出另一座新陆地,如背风处点燃的一堆篝火,有温度也有感恩经历,如《我和女儿别样的童年》里“我和女儿都是幸运的,我们都是时代的宠儿,都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说她现在的生活更富裕和安逸些,但相比我的父辈们,我已经是相当的幸福了。我的童年虽没有wifi、电脑、手机、混合音响,没有可乐、鸡翅、牛排、汉堡,但童年的风车、铁环、跳绳、沙包,以及周末可以满山满洼去山沟里掐苜蓿折洋槐花、掏鸟蛋,这些自然而又健康的娱乐方式,却是现在的孩子无法享受到的。哪怕是一顿白开水泡馒头,一碗苜蓿面,一个玉米馒头都是那么美味。”在这篇里,她把那些经历的过往、践行的曾经,或者是遗失的风景,在经年的旋律里,组成句、合成词时,每一个音符都特别精彩。从这一节章中最美的风景里,我读出了她立足于生她养她的故乡时,情不自禁的情感和对故土的虔诚。她在自己熟悉的乡间携文字散步,并且表现出一种女性对文字独有的敏感。

还是《我和女儿别样的童年》里,“我们三一班因为服装整齐,演唱动情,表演形式多样而获得了全校比赛的第一名。当我得意而又自豪地将这一好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也开心地笑了,她说:“看来,把家里那头猪卖掉也算是值了!”原来,我的新衣服是用家里的过年猪换来的,小小的我,从那时起,才有了一丝的伤感与失落,觉得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顾家人的做法实在太自私了……再后来大一些,学校一有重大的活动需要准备服装时,我就以各种理由推脱了,但内心里还是有千万个不舍。曾暗暗发誓,等我以后有了孩子,哪怕自己有多困难,都一定要满足孩子愿望和要求。”这种朴素的常见的内心表白带着质感,既有对年轻时获得了全校比赛第一名的自豪,又有为了虚荣,让母亲用过年猪换新衣服的内疚和不安,更有对亲人的回望。这种符号性地抒情,绽放出了更绚丽的思维理论,作者从记忆的泥土中,把时间翻了出来,并用细腻的文字打造成一段熠熠生辉的歌谣。

在《小口罩、大情怀》的章节里,我们可以听到来自生命深处的歌,这歌声里蕴含着一位诗人穿越生命历程后的高贵与悠远,因为爱,对生命尤其是对那些细微生命的爱,从她的爱中,我们还可以体味到一种疼痛和困惑。这些疼痛和困惑,都透进了读者的心坎。《风吹麦浪》这本书,其实都是在写自已,写自己的成长,写自己的甜涩,写自己的痛与爱。这种生活的烙印,我相信会给她的生活带来大回报,因为所有烙印都在小的意象中藏身。这才有了《北斗,那个梦开始的地方》《那些年的青葱岁月》《常润书香心自明》等篇章。这些名不经传的小事,不仅仅为思想钉缀上了钻石的纽扣,还让我知道并认识了文化大宁县的好多写作者,对我来说更是一次意外收获。

其实,一本好的作品集,读后能打动人、启迪人,除了立意高远,词句优美之外,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凝注笔端,融入其中,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杏子甜,母爱长》《温情的窑洞》等,就是通过众人皆知的描述,让景与情,显得俗美明朗,直率清丽,具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效果。尤其是众多篇章里用的方言俗语,乍看是“俗”,实则“雅”,也属“实”。这种贴近生活,走进真实的文笔,我们读后怎能不喜欢?

张粉丽用充满眷恋,充满挚爱的笔墨把外爷,祖父,奶奶,父母亲等亲人,独立的性格,写得令人悠然神往。把亲人日常工作,劳动生活中那些场景用恰到好处的叙述,还原成一幅幅带画面的抒情短章。虽说情感是一切文学载体的生命,但情矫则文伪,无情却则不成章。作者深深懂得这些,所以她笔下的每一颗文字,都是用真情弦牵引着,才把怦然动于心的,各个不同人物附于纸上。来自现实生活,酿自于作者心底的情感,掀动着读者的血脉,细腻醇厚,如涓涓细流,浸润着读者的心田。

教师出身的张粉丽,不仅有着本土人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而且有着明确的地域文化意识。她的创作不是那种常见的自发、盲目的无意义写作,而是有着自觉的目标追求。作为庆阳具有名气的诗人,她除了诗歌中吟咏故乡,弘扬故乡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描画庆阳风光迷人的大好山川外,这部文集是她用另一种文学载体,抒发庆阳人热爱家乡之情,报答家乡热土的养育之恩。所以才有了《九龙河畔的思念》《那山,那水,那风光》等,耐读爱看的小精品。乡土、乡恋、乡情一直是贯穿古今的创作主题,远古唐尧时期的《击壤歌》,充满乡野风情,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现代化也在逐步实现。新事物、新创新、新景象层出不穷,中国农村变了模样,村舍田园焕然一新,父老乡亲的生活丰富多彩,以前物象几乎消失殆尽。这就有了作者笔下的《那年,那台黑白电视机》和《那些年的青葱岁月》等。张粉丽用真实的画面提炼出别样有趣味的文章,在回味过去中为新农村发声立言。读后我们会把思想的镜头切回到几十年前,从心底产生出无限联想和感慨!

张粉丽以小切口,写大主题,抓住了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些看似小事,却非小事的题材,去提炼主题,这些作品既有女性情切切意绵绵的笔意纵横!又有陇东文人强烈性情中的鲜明个性!以前知道她的每一首诗,都是用真情吟唱出的歌,都是用心血描绘出的梦。现在阅读她的散文,觉得她是在用诗意倾诉着对人生和生活深沉的思考和挚爱。

这本作品集里的文章,虽都是有感而生,诗情荡漾。并不是说没有一点瑕疵。比如有些段落就有些臃肿冗长,有些句子就欠蕴积,欠打磨和熨帖,很是单调,凌乱。我想张粉丽以诗人驾驭语言的功力和对文字的敏感度,在以后的写作中,肯定会把笔尖触入到社会更复杂,更丰富的深广处,更奇妙无比的境界和领域。张粉丽会在大美庆阳,诗意宁州的陌阡旷野,时光空间里收获、挖掘、寻觅到更丰硕的诗歌和散文之果。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之余,不但能写出好诗,以飨读者。肯定还会写出更精致、更美妙、更耐读的散文作品来。

这部可观、可感、可叹、可读、可收藏的散文集,我觉得一定会给每位阅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是张粉丽,对生活的歌吟和对岁月的见证,也是她对其生命历程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有她对中国教育和年轻学生,未来的肺腑之言。

最后,用张粉丽的话来结束这篇赏析吧。“因为阅读,我的生活是充实而有意义的,也因为阅读,我收获了一种来自于文字上的喜悦”,这句话也是我心里所想。为了感谢和记住这次盛夏阅读之旅,特用一首打油诗,感谢老乡的赠书之谊。

读《风吹麦浪》感咏

诗情荡漾自风流,麦浪缕波原上秋。

丽句清词书目觅,纸鸢追逐醉双眸。

作者简介

贾录会,庆阳作家协会会员。生于潜夫故里甘肃镇原,有作品散见《工人日报》等报刊杂志。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