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通讯员 刘新艳)西峰区地处董志塬腹地,是一个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的农业大区。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入推进,青壮年劳动力大多离开乡村,进城务工经商。
如何满足留守老人和儿童吃有味、身无疾、聊有伴、乐有所的愿望?西峰区以党建为引领,立足区情实际,建立爱心互助院和爱心互助学堂,不断尝试探索,让老人和孩子享受家门口的幸福。
建设——
低成本、多功能、优服务
“筋道的手擀面、色香味俱佳的臊子汤,再配上小菜,就是最好的家常便饭。”什社乡贺塬村村民贺新君连连夸赞,“村里互助院变换花样提供适合老年人口味的饭菜,服务十分到位。”每天下午3时,贺塬村互助幸福院里就会飘出浓浓的饭菜香,村里的老人准时来食堂就餐。餐桌前,老人们围桌而坐,闲话家常,其乐融融。
在爱心互助院和爱心互助学堂建设过程中,西峰区按照“村(社)主办、中心辐射、连片带动、互助服务”的思路,立足不同村情,采取企业捐助、校舍改建、村部改造、农村公用房腾用、家庭院落租赁等多种模式,盘活闲置资源,建办“一院一堂”。
“我们紧贴群众需求,利用村部闲置办公用房建办了互助幸福院,让村里留守老人吃上了‘暖心饭’。”贺塬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冲涛说,互助幸福院已经形成“爱心餐厅+互助学堂+便民超市+医疗服务+文体娱乐”的便民服务体系,提供饮食、医疗、文娱、学习辅导等差异化服务,为老人和孩子打造幸福园、暖心园。
管理——
公益性、互助性、自主性
仲夏时节,每天早晨8点多,陆续有老人走进温泉镇巨塬村爱心公益互助院,厨师龙淑红熟络地和每个老人打招呼。
忙碌间,71岁的老人齐世荣走进幸福食堂。“齐叔,阿姨身体好点了吧,这是装好的饭菜,快带回家,让阿姨吃热乎饭。”接过龙淑红递过来的饭盒,齐世荣说:“以前家里家外,洗衣做饭都靠我,手忙脚乱。现在做了手术,干什么都不方便,幸好互助院的食堂解决了吃饭难题,还能免费理发,志愿者还帮忙清洗衣物。”
巨塬村爱心公益互助院是我市首家村级公益互助机构,运行近3年,在满足老年人最基本、最急需的助餐、助急、助洁、助医需求的同时,探索互助性、自主性养老。“互助院的老人,年龄小的60岁,大的70多岁,有的身体健康,有的体弱多病。我们倡导结对帮扶,互相帮助、互相照料。”巨塬村党支部书记周雯静说。
运营——
多元化、社会化、可持续化
暑假即将来临,显胜乡冉李村的爱心互助学堂又要热闹起来。自2023年1月6日开课以来,这里已有100多名小学生报名,14名在校大学生在这里为孩子辅导作业、陪伴玩耍。
冉李村利用村部闲置办公场所建办爱心互助学堂,设置了教室、游戏、课外阅读、手工制作等区域。寒暑假时,这里就是孩子们的“第二学堂”,也是返乡大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村部对面的爱心互助院,每天有20多名留守老人来用餐,还有老人下棋、画画、聊天娱乐。
“一院一堂”里,有夕阳的欢笑声,有朝阳的读书声,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这样的美好,源自于西峰区访民情、听民意、集民智所带来的真实惠。
西峰区鼓励引导“万企兴万村”结对企业积极参与,解决“一院一堂”建设运行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爱心企业和人士捐衣物、赠粮油,持续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队每月上门提供免费理发、打扫卫生、清洗衣物等爱心服务。在校大学生、退休老教师、乡贤能人等利用假期时间,义务陪伴留守儿童写作业,培养兴趣爱好。小寨村、冉李村幸福食堂还探索对外营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企业帮,群众筹,爱心助,社会捐,经营补,西峰区全面运用这五种方式,凝聚起关爱“一老一小”的合力,推动互助院、互助学堂可持续运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