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文学的魔力?
——读诗集《在卡夫卡的树上》引发的思考
段若兮
最近阅读诗集《在卡夫卡的树上》,我一直在思考文学的魔力是什么?或者把这个话题再深入一步而言艺术的价值是什么?
艺术的存在不仅仅关乎审美,而是为了防止人的过度社会化。社会化的代价是个体性的让渡和丧失,也就是群体彰显而个体消失。文学作为以文字为载体原创性极高乃至最高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人的精神、情感和人格的基因,将人还原为有记忆、有情感、有痛觉的血肉之躯,因此,可以说通过文学,一个人最大限度地享有了自己的生命和人生,乃至死亡。
在我们这个时代,或者说在任何时代,乃至在所有时代,写作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反叛,是与社会成功学标准和主流价值观逆流而行的,因此,写作这条路非常先锋而危险,对创作者的心力和智识而言都充满了挑战和压榨。但同时,在我们这个被网络切割被算法裹挟的时代,不知不觉间,你是否发现脑力劳动其实已经成为一种特权,因为脑力劳动让你成为大数据算法的漏网之鱼,从这一个角度而言,从事写作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是不是一种幸运?是不是我们在埋头劳作不问回报的过程中,无意间已经得到了命运的馈赠?
古希腊神话中,支撑巍峨华丽的神庙的是很多根柱子,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根柱子叫作“泪柱”,就是一根用泪水做成的柱子,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要勘研的是支撑自己作品的那根柱子到底是什么?位置在哪里以及是用什么做成的?你要找到并维护那根柱子,让其坚固和长存,支撑起你个人的文学神庙。同时,在年龄的增长生活的磨砺之下,作家或者诗人要学会保持敏感、清晰、尖锐、锋利的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力,不坚固,不绝缘,让外在世界有进入自我内心的端口,进而升华为深具人性色彩和生命质感的心灵风景,并借助神奇的文字让心灵风景外化为文本,也就实现了卡尔维诺《控制论与幽灵(关于作为组合式过程的叙事文学的笔记)》中所强调的“如何将灵感、意念转化为白纸上的黑字?”的创作闭环。至此,作家的使命得以完成,身份得以确立。
祝大家心怀梦想,得偿所愿!
作者简介
段若兮,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研究生班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庆阳文学院副院长,兼任政协庆阳市委常委、作协副主席和青联副主席。出版诗集《春山空静》《人间烟火》《去见见你的仇人》。作品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鲁迅文学院第34期高研班学员。获华文青年诗人奖,石峁文学奖,第十届敦煌文艺奖,第六届、第七届黄河文学奖,第十一届、十二届李梦阳文艺奖等。入选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第三届、第四届“诗歌八骏”。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400余首(篇)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清明》《草堂》《新诗选》《星星诗刊》《雨花》《百花洲》《朔方》《飞天》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