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社平 摄
一块暗红色的石头,置于我的书桌之上。这是一块从五大连池带回来的火山石,外观粗糙,用手抚摸,空隙处有扎手感,像是烧过了火候的砖头。它的旁边蹲坐着另外一块儿石头,是我从洛阳带回的一块儿笔山状的雪花石。
在书房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读书写字之余,我会和这两块石头对视,正所谓我见石头多妩媚,料石头见我应如是。这两块石头虽小,却诠释着时间的隐秘。不夸张地说,它们都是我的前辈,在时间的长河中见识过世态人心的变幻和朝代的兴衰更迭。
火山石表面孔隙多,呈蜂巢状,它是由地阳之火喷薄而出冷却后形成,在此之前它已经在大地的怀抱中孕育了多个春秋。它是经历过火海锤炼和锻造的勇士,它的形成犹如凤凰涅槃后的重生。那块儿雪花石出自洛阳的伊河一带,是千万年大自然磨砺出的天然卵石,黛青的底色,上面布满了洁白如玉的雪花,雪花大小均匀且飘飘洒洒,甚是美观。
我望着眼前的两块石头,它们静如处子,寂然无声。此刻在和石头的对望中,我的思绪纷飞,纵横驰骋。
由眼前的石头我想到了几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那时候我们的祖先与石头为伴,住石洞,用石器,眠石床,也曾有过对石头的讴歌,甚至有部族将石头作为精神图腾。石头从旧石器时代一路走来,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它们的身上烙有文化的印迹,带有诗意灵性,也藏着骨气节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对石头内在品行的褒奖。
女娲补天、精卫衔木石以填沧海,和石头有关的神话传说在中国的典籍里俯拾即是。《淮南子》中记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这是在创世神话中记录石头的伟大之处,平凡的石头居然可以补苍天以拯救万民。
后世流传的许多文学经典所写的内容也常常离不开石头,四大名著中都有写石头的语段。四大名著之《红楼梦》因石而成,开篇就与女娲补天的传说相关联。书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就是无才可去补苍天的一块顽石,后遇一僧一道,将这块石头带到了贾府这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追根溯源,《石头记》源于石头城,石头城即金陵,当年孙权垒石为城,这座城曾虎踞龙盘,当然也经历过“一片降幡出石头”的霸业落空。曹雪芹移居北京后一定一次又一次遥望金陵,十年辛酸不寻常,哭向金陵事更哀,石头城里有他年少时的回忆,在金陵曹家起高楼、宴宾客,后来又经历了忽喇喇大厦倾。
《三国演义》中也有一次对石头的描写。初看似乎是漫笔点缀,在刘备招亲这一章,甘露寺相亲之后,刘备与孙权闲游寺中,二人分别用宝剑将一块石头劈成四瓣。仔细推敲却另有深意,这块石头名为“恨石”,乃是刘备、孙权分鼎的隐喻。
《西游记》中的主人公孙悟空就是石头受天地日月精华孕育而生,仔细推敲,孙悟空坚强不屈、忍辱负重的性格特点暗合了石头折射出的坚韧耐磨、铮铮硬骨的文化人格。《水浒传》中有花石纲,施耐庵简笔勾勒的花石纲是为了引出繁笔铺叙的生辰纲,花石纲既隐喻了帝都徽宗的奢靡浮华,也暗示了杨志乖违多舛的悲剧命运。
我书桌上的石头是两块再普通不过的石头,如果从时间维度上考量,这两块石头却也不普通,它们都是时间的见证者,历世情而沉默,这一点难能可贵。在与石头的对视中,我望见了自己的浅薄与无知。
拳石玲珑出自然,这书案上的石头让人思接千载,有时候我望着眼前的石头心生虚幻之感,似乎脚下生风,缥缈间早已由石头而至高山之巅,只见群峰环绕、怪石嶙峋、松林叠翠、泉水叮咚,心头也仿佛有清风拂过,狭小的书房因这两块普通的石头而有了山林逸趣。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据说千古全才苏东坡也有玩石头的雅好,想来这案上的石头确有涤尘垢、荡尘心,愉悦人心的功效。
作者简介
高卫国,河南内黄人,现居郑州,文学硕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奔流文学院签约作家。有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中国校园文学》《散文百家》《大地文学》《奔流》《牡丹》《雪莲》《散文诗世界》《小品文选刊》《香港文汇报》《解放日报》等报刊,部分作品入选《河南文学作品选》。获第九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征文佳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