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琴 摄
在久远的过去,太爷毅然决定将家从杨掌村车道坡组阴山迁至阳山。新家坐落在距水源 500 米的沟畔,那水源是来自阴山的一条拐沟泛水,水质纯净,口感清甜,犹如大自然慷慨馈赠的玉露,故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甜水”。
为了便于日常取水,太爷和他勤劳的家人们不辞辛劳,用汗水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路。这条路宛如坚韧的丝带,将家园与水源紧密相连,也将太爷和家人的心紧紧相连。
庄前屋后并非没有其他水源,而是大河里的水都是咸水,俗称“苦水”。这些苦水虽可供牲畜饮用,但人若长期饮用,便会引发诸如尿结石、慢性肠炎等多种疾病。可见,“甜水”在庄稼人的心目中是何等重要!然而,冬季的到来总是令人感到无奈和惋惜。每当冬季来临,甜水水源就会枯竭,仿佛大自然也进入了沉睡。但太爷对此早有预见。
在距离宅基地约有2000 米远,与万安村胡下掌组接壤处的一崖洼上,有一个神奇的泉眼。它宛如温泉一般,四季不断,且水质在当地独一无二。因此,我们称之为“甜水洼”。
每到冬季,我们都要踏上前往甜水洼的艰难途程。尽管路途较远,取水艰辛,但我们信心百倍,毫不退缩!甜水洼是老天的眷顾,庄稼人的福音,太爷一家人的祈盼!我们知道,要制作出美味的豆腐,必须使用优质的水。而甜水洼的水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其甘甜清冽使我们的豆腐更加美味可口。所以,每当冬季来临之际,在甜水洼里取水的人总是络绎不绝,甚至还要早早排队哩!用甜水洼的水制作的豆腐,口感细腻,味道鲜美,是我们家的传统美食。每当有客人来访时,太爷都会用这道美食来招待他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我们知道,民国十八年前后,全国大面积灾荒,太爷同大家一样,节衣缩食,吃糠咽菜,死里逃生!太爷认为:用甜水洼里的水来煮菜拌汤,营养价值最佳。也许,太爷太迷信了!据说,在太爷将要撒手人寰时,还念念不忘甜水洼里的水。在太爷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已经虚弱得无法言语,但他的眼睛却始终望着远方,那是甜水洼的方向。他的嘴唇微微颤动,仿佛在诉说着对甜水洼的思念和眷恋。家人们知道,太爷是在想念甜水洼里的水。那是他一生都离不开的生命之源,是他心中最珍贵的东西。于是,他们决定去甜水洼取一些水回来,让太爷在最后的时刻能够感受到那熟悉的甘甜。当家人带着甜水洼里的水回到太爷的床前时,太爷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他轻轻地抿了一口水,然后缓缓地闭上了眼睛,仿佛在那一刻,他又回到了曾经在甜水洼边的日子,感受到了那清凉的水流过喉咙的畅快。
多年过去了,人畜饮水的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近些年,水窖工程的实施和推广,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畜饮水中水质差、取水难等一系列问题,但我们始终无法忘记那甘甜清冽的甜水洼。
后来,由于地震的原因,甜水洼的水流量也不如以前了。每当我们回到老家,都会情不自禁地去拜访甜水洼,我们会带上塑料壶、塑料瓶,或者贵重的喝水杯子,灌上甜水洼里的水,细细品味着水质,多么惬意,多么自豪啊!
甜水洼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我们心中的故乡情怀,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变迁,也让我们懂得了珍惜和感恩。
作者简介
张德茂,甘肃环县人。《甘肃诗词》会员。作品散见于《读友报》《甘肃诗词》《陇东报》《暮雪诗刊》《环江》《原州诗词》《平凡诗界》《作家新视野》等刊物及各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