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封堵近2万口井为生态“让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长庆油田坚持“生产建设到哪里,绿色环保到哪里”的发展理念(杨万忠 摄)

长庆油田科技助力实现低碳转型发展(黄陈晨 摄)

红色南梁林(杨军平 摄)

“变化真大,短短几天时间,光秃秃的土坡转眼就绿了一片。”7月11日,望着拔地而起的一片新绿,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温台作业区员工李璟娜有感而发。为保护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木钵镇集中式引用水源区,该采油作业区一次性封堵退出油水井22口,25口长关井彻底退出环县粮食畜牧主产区,“见缝插针”在宜林道路、空地上植树造林,形成了“景中有井,井在景中”的工业生态绿色风景线。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长庆油田累计建成12万口油气水井,年生产能力达6600万吨以上,连续12年保持我国第一大油气田地位。多年来,长庆油田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逐年加大生态环境存量治理和增量保护力度,采取避让关停、土地资源整合等多种方式,累计封堵油气水井近2万口,不惜经济损失也要守护祖国绿水青山,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能源央企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长庆油田负责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处于黄河流域腹地,多以荒原戈壁地貌为主,16个生态保护区及48条黄河支流与油气场站、管线纵横交错。虽风沙土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敏感,但生物多样性资源非常丰富,国家二级保护动植物多达10余种,地方类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近200种。

“我们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全面统筹油气勘探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长庆油田安全环保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长庆油田积极开展“我为碳中和种棵树”“万口井场植百万棵树”活动,每年植树超65万株,先后建成清洁文明井场3万座,以及“安塞油田绿色示范区”“靖边戈壁绿色氧吧”“延安中国石油林”等10座大型生态屏障,形成了林缘区、水源区等多种生态保护模式,尽最大努力使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在每年全面展开油田大调查的基础上,长庆油田本着“环保优先、整体规划、分级分类”的原则,对低产低效井进行体能“复查”。从录测井解释到试油结论,从生产历史到注采关系,长庆油田全面掌握每一口井的“前世今生”,结合各项生产指标以及科学预判后期开发水平和区域风险等级,合理选择封井工艺,分批次开展封井计划,防止地层油气水在井内运移,消除井内流体对淡水层和地表环境的影响。

“近两三年,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泥沙含量少了,水库水量保持稳定,水质肉眼可见变清了。”甘肃省华池县武装部部长张海龙告诉记者,以前一下大雨,就容易发洪水,洪水颜色都是土黄色,需要长时间沉淀。现在即便下大雨,也不轻易发洪水了,这和油田植树造林工作分不开。

“我们持续加大创新技术攻关力度,研发的水泥封堵性能测试评价装置,首次实现了不同层位水泥封堵质量的定量评价,研制的‘一体化’挤封工具,改变原本需要一层一层爬楼梯式的常规封井作业,省时省力更省心。”技术人员胡衡说,科技不仅是加速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保护环境的稳定器,气井封堵主体采用“产层挤封+水泥承留器+三段式水泥封固”等一批批创新技术,让油田发展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实现了环保生产“双丰收”。

在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白马庙村42岁村民赵小兵的回忆中,以前南梁风来土漫天、雨来泥滚坡,山上已然光秃秃,一棵树都是地标。“长庆人来了以后,年年栽树保护环境。树林子多了,沙尘天少了,庄稼长势都变好了。”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