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八寸塬上阳光暖(小小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郑 锋

很多年前,张惠梓做梦都想逃离自己的家乡,那个黄土高原上一个极为普通的小村子——八寸塬。八寸塬,这地名不知起于何时,但确实有点名副其实。用当地村民的话说,就鞋带宽的一个窄溜溜地方。

19岁那年,考上大学的张惠梓长长地吐了一口气,然后背起铺盖卷,顺着连接山外的那条刚能过个架子车的土路头也不回地走向她梦想中的山外。

大学四年,张惠梓很少回家。毕业后张惠梓在团县委参加了工作,每隔几个周末回一趟家。每一次回家,她都会有新的发现——家乡的面貌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比如上一次回去的时候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土路,这一次就变成了平展展的水泥路,比如上一次回家时,二婶子家还住在土窑洞里,这次回家她们已搬进了五间砖瓦房,比如几周不见,家家门口都有了一眼机井,水龙头都接到了锅灶边。

不知不觉间,张惠梓发现,自己回家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了,家乡变得越来越可爱了。

两年前,单位要选派一名驻村帮扶干部,驻地帮扶村正是八寸塬,得知消息后,张惠梓第一个报了名。“那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单位还有哪一个人比我更熟悉她呢?”张惠梓说。

驾车前往八寸塬的路上,窗外那熟悉而又陌生的景致一闪而过,张惠梓更是心绪难平:“精准扶贫的时候对于家乡我是个见证者,现在,要乡村振兴了,我要做一个参与者。”

张惠梓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现在的八寸塬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帮扶工作从哪做起呢?

好在全村几乎都姓张,大多是张惠梓熟悉的亲戚邻人,挨家挨户串了一圈门子后,张惠梓的心里有了底儿,她要进行产业帮扶,说简单点儿,就是把村上的农特产品做大做强,让一个个“土蛋蛋”变成金豆豆。

她把这个想法说给乡亲们听,乡亲们说:“中中中!种杂粮、做豆腐、养土鸡、酿酱醋,这都是我们的拿手好戏。”她把这个想法说给村支书听,村支书说“好好好!村上没有个能出彩的地方,我都郁闷了好几年了。”她把这个想法汇报给单位领导,单位领导一致说:“行行行!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兴。”

说干就干,张惠梓用手机随手拍,从春到夏,八寸塬的桃花开了、杏子黄了、高粱红了,她三奶奶家的母鸡孵出新一窝的小鸡了、她二爷爷家的糖圈圈和油果果出锅了、她六婶婶新做的枕头里放进香草了……这些都通过张惠梓的朋友圈和抖音短视频让更多的人知道了。

沉寂了多年的八寸塬仿佛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了,购买农特产品的市民们来了、网红打卡的来了、踏青写生的来了、研学交流的来了、观摩采访的也来了,村里闲置的土窑洞变成特色民宿了,废弃的犁耙、驮桶、马鞍、石槽放进了村史民俗馆成为展品了,村支书也有了新的头衔——八寸塬农特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在最近的产业分红大会上,县委书记、团县委书记也来了。

县委书记说,八寸不大,创造神话。一个鞋带宽的窄溜溜地方,能有这么大的响动,不容易啊!立足当地资源禀赋,让名不见经传的“土蛋蛋”成了金豆豆,这个驻村干部做得真不错。

人群中的张惠梓,感觉自己的脸有点微微的发烫。

哦,那大概是被暖暖的太阳晒的,也许是被村民们手中的一个个装满了分红款的红包映的,谁知道呢!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