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鹏瑞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将“东数西算”工程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大机遇、最大增量,全力以赴打造算力高质量供给、数据高效率流通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以数字技术赋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赛道、构筑发展新优势,抢占了发展先机。市场监管部门将聚焦数字经济产业链,全面培育科技创新土壤,持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助推未来产业有序布局。
向“新”求“质”,孕育未来产业生态系统
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质量的不断巩固提升,才能促使企业取得更多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占领更多市场竞争优势。一是加强质量激励政策供给。发挥市政府质量奖的激励引导作用,修订《市政府质量奖评审实施细则》,大力开展市政府质量奖宣传和质量创新优势企业的培育申报工作,全面实施规模以上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每年公开评选一定数量金牌、银牌首席质量官,使质量第一、自主创新、以质取胜的理念深入人心。二是打造质量技术示范标杆。建设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对标先进标准,抓好重点产品领域质量提升,确定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加强先进技术应用、质量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助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打造卓越企业“样板间”,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质量优势突出、产业链融通发展的产业集群。三是建立质量技术合作机制。探索在庆阳设立质量创新基地,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机制,为具有技术优势、前瞻性的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争取开放更多创新资源要素,实现本地资源、外部资本、技术、人才有效嫁接,加快技术创新,推动原创性突破、前瞻性应用,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
以“品”兴“企”,挖掘地方产业潜藏价值
数字文化、数字宣传产业已成为激发消费潜力的新引擎,数字技术与影视、电商、旅行等社会场景融合互嵌,不断丰富着线上消费新业态。而品牌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和信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锐利武器,借助数字技术推广地方品牌,必将成为新的潮流。一是探索品牌数字化发展新路径。借鉴国家图书馆《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敦煌研究院“数字藏经洞”等运用数字技术探索数字内容展示新模式经验,围绕我市“红色圣地、岐黄故里、农耕之源、能源新都、数算枢纽”5张靓丽名片,针对“综合能源、油煤气化工、数字经济、装备制造”4条千亿级产业链和“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医药康养、绿色环保”4条百亿级产业链,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传统产业为根基,数实融合创建知名品牌示范区,运用“AI+3D”技术展示品牌形象,打造5G全景VR,擦亮“中国算谷·智慧庆阳”品牌。二是壮大推广商标品牌集群。聚焦传统产业转型目标,大力培育地方产品商标品牌,争取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每年增长20%以上,5年总量突破3万件。建立网络交易平台与本地经销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触网营销联合备忘录,利用数字人直播营销等资源,加大“庆阳苹果”等证明商标和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的推广使用。三是帮扶地方产业产品提档升级。积极引导检验检测机构开展“个性化定制检测”和“产品高端测试”业务,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改造。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特色质量管理体系、网络安全认证、绿色产品认证、“陇字号”等高端品质认证,全力帮助地方产业做大做强。
强“产”护“链”,畅通专利成果转化渠道
庆阳正值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的关键时期,必须不断完善产业链,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强链护链行动,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一是优化专利供需对接。梳理各类主体专利技术需求,汇聚全市数字经济招商选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专利技术,构建可转化的专利资源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将企业所属技术领域和产品信息等与市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利信息进行匹配,建立差异化推广措施,开展专利供需个性化对接活动。二是推动专利技术转化。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方向,鼓励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等加大“卡脖子”技术高价值发明专利创造,落实专利奖励措施,培育一批高价值发明专利大户,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共担机制,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资金池,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优先为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提供投融资担保,激发创新创造积极性。
用“数”增“智”,强化市场监管科技支撑
市场监管工作点多、量大、面广,传统监管手段常常事倍功半,只有依托“东数西算”工程建设优势,充分运用数字手段发展智慧监管,才能适应未来之需。一是夯实市场监管信息化基础。集成“陇上食安”“药品电子追溯”等现有信息监管系统,搭建一体化监管大数据中心,提升市场监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全市市场监管信息化全覆盖。二是拓展智慧监管应用场景。借助庆阳市数据中心集群“数盾”体系和算力资源,建设数据处理、存储、应用等子系统项目,为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提供安全稳定、弹性扩展的运行支撑环境,开展内、外部数据资源的融合、分析、挖掘和展现应用。三是储备未来监管服务人才队伍。密切联系招商选资企业和数字经济产业科研院所,通过“招才引智”和“借梯登高”方式,让市场监管干部融入数字经济各个领域实训和服务,与发展需要同频共振,通过产业链、数据链培育人才链,以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支撑智慧监管、服务未来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