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正伟
在我的老家,农历七月七日是妇女向织女乞巧的日子,当地至今留传着掐巧芽芽、烙巧娃娃、拜织女、占影测巧、赛巧娘的传统习俗。
在乞巧节到来的前一个月,即六月初六,姑娘们就把一粒粒精选出来的豌豆浸泡在清水碗里,放在阴凉处,三两天换一次水,生成白生生、黄嫩嫩的芽子,长到两三寸,用五彩丝线拦腰束起来。长到七寸左右,便束上三至五道彩线,扎成“巧芽芽”。
七月七这天,家家都要烙许多造型各异、寓意丰富,惟妙惟肖、多姿多彩的“巧娃娃”。诸如:象征图腾崇拜的十二生肖,歌颂爱情婚姻的鸳鸯蝴蝶,用来祈福纳祥的麒麟乌龟,反映黄土风情的花鸟虫鱼,讴歌现实生活的各式人偶,每一个“巧娃娃”都浓缩着一个美妙的传说,寄托着一线美好的情思。等到太阳升起时,再把烙好的“巧娃娃”盛在盘子,放在院子的墙头上或柴摞的高处,敬献天公地公,祈求一年内无暴雨冰雹等灾害。献好“巧娃娃”后,先要上香磕头祭酒,叫“祭天地”。然后,把第一个出锅的“巧娃娃”撕成小块,向空中撒几块,象征“补天”,向地上撒几块,象征“补地”,叫“补天地”。目的就是祈求神灵来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大吉,生活顺顺当当,希望全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日子红红火火!
乡下的“乞巧节”最热闹的要数黄昏后。太阳快落山时,村里未成年的女子和待嫁的姑娘,就会选出一位长相俊巧、针线出众的少女,折来柔柳枝条,绑扎成人的模样,用木勺作头、画上脸谱,艳服盛装,犹如真人,视为织女,置于柳荫之下,称作“巧娘娘”。日落天晚,妇女们在“巧娘娘”之前,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等祭品;陈献“巧娃娃”和姑娘们平时做的枕头、鞋垫等陪嫁品,然后虔诚地跪于香案前,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上天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少妇们祈求早生贵子、家和安康等。俗称“拜织女”。
焚香礼拜后,姑娘们每人手执两个饭碗,围成一圈,一边跳着舞蹈,一边齐声唱着《乞巧歌》:乞巧来,梧桐树下花儿开;树儿摆,我把巧娘请下来。牵牛郎,写文章,笔墨纸砚都拿上……巧呀巧,长得好,我和巧娘穿花袄。两碗摩擦发出美妙的声音,伴随着优美甜润的歌声,异常悦耳。这样反复吟唱,三炷香完,“迎巧”结束。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拿出事先绣好的花手绢、荷包、腰带等,互相欣赏,互相比较,看谁绣得好。
待到入夜,弯月当空,银辉洒地,这是个很神秘的时刻,不许人们大声说话,怕惊动了搭桥的喜鹊。姑娘们开始“占影测巧”,即把白天准备的一盆太阳晒过的清水,放置在“巧娘娘”面前,姑娘们依次将自己的“巧芽芽”掐下寸许投入水中,借月光看盆底的影子,如盆底的影子像纺线车子、织布机子、花朵,则象征这姑娘能纺织、会扎花,是纺织剌绣能手;如盆底映出的影子像刀、水瓢、锅碗等,则象征这姑娘能蒸会擀,能煎会炒,是做茶饭的能手;如盆底的影子像算盘、笔墨或铜钱,则象征这姑娘能识文、会打算,是持家理财的能手;如盆底映出的影子像小麦、高粱、稻谷或农具,则象征这姑娘能栽会种,能收会碾,是种庄稼的能手;如盆底映出的影子像凤冠、霞帔,刚预示姑娘将来大富大贵,是官宦夫人……人们把这种活动叫“掐巧芽芽”,验巧后,姑娘们用手挽成“花花轿”两人相抬,其余相跟,把“巧娘娘”抬往水潭、灵湫或涝池畔,送其“过天河”会“牛郎”。
直到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有的姑娘还趴在井台上,屏声敛气地向井内细看,据说此时在井水中可以看到织女、牛郎重逢时的倒影;有的姑娘钻入葡萄架下,凝神静听,据说此时在葡萄架下可以听见牛郎织女相会时,两情依依的低声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