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广萍
车道镇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尤其在这与世隔绝般的深山里,更是找不到一星半点让人欣慰的绿意。只有风,一阵紧似一阵,从深山的褶皱里呼啸而过。
苏振军蹲在硷畔上,一脸阴郁地抽着老旱烟。他时而夹烟沉思,时而狠吸一口,浓浓的烟味呛得脸色通红,一阵咳嗽过后,他悠悠抬眼望向眼前连绵不断的群山。
出生于环县车道乡万安村的苏振军,自小就对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当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一次次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他的心中便会涌现出一股荒凉和忧伤来。“再不行动真的就迟了”,他说。
一个春日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沉睡的大地时,苏振军毅然作出了一个决定——他要独自一人植树造林,让周边的荒山变绿。
他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家人,家人们惊呆了,老婆说“你怕是疯了,为了修路辞掉了邮政工作,花了整整16年时间,家里的十几万元积蓄都用尽,40公里的乡村路刚修成,贷款还没还清,这又要植树造林,家里人以后还活不活啊?”苏振军不紧不慢地说:“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的好事,咱老先人都知道,要想富多栽树呢。人不负青山,青山就一定不会负人的,咱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啊!”他老婆最懂这人的脾气,一旦定了的事,八头牛都拉不回来,她的反对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苏振军说干就干,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二十多年间,他营造乔灌草混杂千亩生态林,栽下60多万株树木,使三道秃梁、两条荒沟、一道黄土弯披上了绿装。
因为常年劳作,苏振军的双手指节都弯曲变形了,老茧和血泡布满了手掌,人也明显沧桑了许多。亲人也都劝他悠着点干,苏振军却呵呵一笑说:“趁着我还有一把力气,就得为咱这穷山沟做点事。再说了,山光秃秃的,子孙后代都要受罪,改变山里的面貌还得靠咱自己呢。相信我这样做,乡亲们一定会跟着我一起干的!”
环县是个极度干旱的地方,尤其干山枯岭的车道尤为明显,要栽活一棵树苗,得用自己的血汗来浇灌。但苏振军没有退缩,山里土壤干燥没有水分,他怕杏核出苗率低、怕树苗栽不活,就带着妻儿去五六里路的深沟里去挑、赶着毛驴去驮,然后一个坑一个坑地浇。树苗栽好后,依然得隔三差五地浇水,遇上干旱,树苗枯死,来年春天他又一棵一棵地补苗。二十多年来,他往植树造林上投的资金,连自己也说不清有多少万了。弟弟苏振龙为了支持他,每年都给他买几千元的树苗,苏振军就是这样让身后的几道秃梁、荒沟、土湾一天天变绿的。 如今,他栽的树木已经长大了,杏树、山桃树已开始挂果,沙棘、柠条部分已蔚然成林。二十多种树林、十种花草已将这片黄土覆盖。野兔、山鸡随处可见,过去的干沟已成动物的乐园。各种鸟类唧唧啾啾,那婉转悦耳的叫声,听起来多像歌唱家在唱着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也纷纷加入了苏振军植树造林的行列。二十多年来,荒坡变成了绿岭,幼苗长成了大树,老苏的青丝也变成了白发。
东方刚露鱼肚白,苏振军已经洗漱完毕,扛着镢头,背着干粮和水又上山了,他每天都在公路与山间巡回,这里修修,那里补补,拔树窝里的草,补栽树苗。他知道,三分栽,七分管,要不就会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