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礼发
大约申时,我们采风团来到车道镇万安城。整座故城依山就势,状如砍刀。不论是主城还是辅城,其城墙均由黄土夯筑而成,保存完好。从高处俯视,两座城的城墙,轮廓清晰;外加两座规模较大的烽燧,形成了一套“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防御体系。
据记载,万安故城是明代陕西苑马寺万安苑的营堡,面积约18万平方米。身处城中,我便化身为一个聆听者。我仿佛听到边关驻守者的无奈与叹息。常年在边关游走,四季与外敌厮杀。奈何边疆辽阔,山大沟深,顾左难顾右,顾东不顾西。奔走之疲倦,袭扰之恐慌,思家之心切……到头来,却仍落得“无城可守”的下场。
第一个提议在此筑城的人一定是位智者。万安城背靠西山,中有较宽阔的平台,前临万安沟,这不正是一个“背有靠山,前有流水”的宝地吗?此刻,我仿佛听到广大边民的欣喜与期盼。欣喜于边关之上终于有了可退守防御、可威胁入侵者的一座城池。在那个冷兵器战争频发的年代,一座占据天险、防御工事完备的坚固城池,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就是广大边民的希望。万安城的构筑,甚至都成为当地边民对和平的期盼。与万安城一样的这一座座城池,也让“平时耕作,战时出征”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一边在城中踱步,一边思绪万千。脑海中不断地闪现出各种画面。看到坚固的城墙,仿佛听到了当时筑城的号子声,还有马嘶声、号角声、厮杀声……已经不忍去想、不忍去听,但又不得不想、不得不听。在万安城内,每走一步,都会被迫聆听这诉说不完的故事。聆听这昔日的繁华与沧桑,聆听这见证了无数朝代更迭与无数边民悲欢离合的心跳。
来到万安城,最好的行走路线应该是沿平台穿城而过,然后爬上城墙,绕城一圈,最后来到万安城的最高点1号烽燧。但由于时间、精力以及路况所限,我们一行二十余人选择简易路线,直奔山顶。
山顶的万安城1号烽燧,保存完整,相较于环县乃至整个西北,都是为数不多的规模较为宏大的烽燧。由于地处边关要塞,两座烽燧都筑有一圈护墙,这极大增强了烽燧的军事防御和通信能力。而我,却偏偏听到了范仲淹的词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如今的万安城里,还住着几户人家。但他们并不知道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切,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充满安宁与祥和的地方。万安,留给了我太多的遐想。
站在山顶的城墙上远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敬畏。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眼前便是隐藏在群山之中的万安城。在夕照之下,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不言不语,古朴而庄重。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战马嘶鸣和铁蹄回响,只是静静地等待前来探秘的聆听者,将曾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挖掘、书写。
或许有一天,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来到万安城,做一位聆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