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环县
环县:25万亩荞麦花开出丰收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漫漫荞麦花,如雪覆平野。仿若从古诗词里集体走出,初秋时节,环县各个乡镇,25万亩荞麦花正迎来盛花期。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荞麦花海一片连着一片,给初秋的山峦披上一层梦幻纱衣,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拍照“打卡”。

走进南湫乡党家洼成片荞麦花田,那簇簇绽放的荞麦花,纯净的白色与淡淡的粉色交织在一起,如同天边的云霞飘落人间,又似织女巧手织就的锦缎,绵延不绝。成群的蜜蜂沉醉于花海间,来回穿梭。远处,群山连绵起伏,大风车悠然转动,羊群低头吃草,与荞麦花海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清新柔美的山野画卷。

“荞麦花现已进入扬花期,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期。”一场透雨过后,党家洼村村委会副主任姜国锋就和村上的种植大户第一时间来到了村上的荞麦种植示范点,查看荞麦长势。“党家洼村示范点共种植荞麦587亩,全村今年共种植荞麦3700多亩,今年雨水好,根据目前良好的长势来看,预计每亩能有400多元收入,再有一个多月就能采收。”姜国锋指着面前大片随风摇曳的荞麦花告诉记者。

南湫乡境内梁峁交错,高寒多风,日照充足,适合荞麦生长。

南湫乡政府乡长王泰骁介绍,荞麦作为小杂粮的一种,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长发育快,在农时安排上,从耕翻、播种到管理,通常都在其它作物之后,可调节农时,全面安排农业生产,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南湫乡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种田,提前谋划、跟踪稳效,推广小杂粮等适宜本地种植气候、风险小效益高的作物品种,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主粮产量低的境况,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市场对小杂粮的需求加大,荞麦种植逐渐成为南湫乡种植户稳产增收的主要手段。今年,南湫乡分别在代家洼村、党家洼村打造千亩荞麦种植示范点,带动全乡种植荞麦3.5万亩,预计亩产可达300斤,亩均可增收100多元。

近日,耿湾乡早流渠村750余亩荞麦花也在秋日里枝枝簇拥、竞相争艳,一片片,一垄垄,微风吹过,花秆摇曳,与蓝天、白云、黛青色的山峦,形成独特的田园风光。

“我种了有二十多亩荞麦,今年雨水充足,又正好降到合适时间,你看这荞麦,长势有多好!”环县耿湾乡早流渠村村民慕振西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指着眼前的荞麦花海激动地说道。

据了解,耿湾乡早流渠村始终把发展特色种植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整治撂荒地、荒田变良田攻坚行动,加大撂荒地复耕,积极探索出“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多种类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今年鼓励农户种植甜荞麦750亩,全村人均不低于1.5亩,预计年收入35万元以上。

“早流渠村位于耿湾乡东北部,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特色农业,实现规模化种植。今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县教育局的帮扶下,全村订单种植荞麦750亩,亩产200斤左右,亩收入约在400元以上。” 环县耿湾乡早流渠村党支部书记周德仁表示。

环县有“中国小杂粮之乡”美誉,是庆阳地区乃至甘肃省荞麦主产区,今年共种植荞麦25万亩。荞麦面适口性好,食用价值高,用荞麦面、荞麦糁子加工成的荞剁面、荞面、凉粉、油糕等,是有名的地方风味食品。近年来,环县将荞麦产业作为特色富民产业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一些企业还深加工出了荞麦醋,荞麦皮枕头等,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产品附加值逐步提升,成为助力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记者: 郭海霞 王玉琴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