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陈希祥 | 陇东信天游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王勇 摄

提起信天游,人们往往都会以为陕北民歌就是信天游,但是,在陇东,信天游的说唱和流传也十分广泛。地处陕、甘、宁交界处的陇东人民,在千百年来的艰苦生活和磨炼中,在长期以来的艰难求索与抗争中,也独创、传唱、吟诵出了一大批独具地域特色的陇东地域性信天游。这些信天游,唱起来活泼自由,情真意切,比兴间夸张烘托,不拘一格,拟人中情真意切,无与伦比,从而能叫每一个听了她的人,就都会在久久地回味中掂度反复、阖首称是呢。

陇东信天游一般多为简素、明快的上下句结构形式,多为七字句,也有五、六字句和十几字句的,还有上下句字数不完全相等的,差缺处则往往用“呀”“啦”“哟”“嗨”、“那个”“哎嗨”等语气词来应卯、填补。常为两句一韵或数句一韵,但却都是有几句唱几句,不必为拼句凑段而劳心费神。陇东、环县信天游流传已久,比兴手法的运用十分得体,通常是上句起兴,夸张有度,渲染气氛,以虚为主;下句出比,形象展示,真情直露,以实点意;比、兴、喻、夸无所不用、恰到贴切,形式灵活,节奏明快,依赋而短长,自由而浪漫;内容大致是一首歌反映一个事例或表达一个侧面,从而抒发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总之,陇东、环县信天游上下句虚实结合,比兴贴切,想象丰富,感情真挚,已成为一种脍炙人口的地方民间说唱文艺体例。如:“天上那个乌云搅黑云,什么人留下个人想人”;“前沟里的糜子,里(地方语念hēi))沟里的谷,哪哒哒想起我哪哒哒哭”;“想你想你我真想你,三天没吃下半碗子米”;“风尘尘不动树梢梢摆,睡梦里梦见了你回来”;“说下个日子你没有来,硷畔上跑烂了我几双鞋(地方语念 hái)”;“发一场山水滞一层泥,交一个朋友脱一层皮”;“哥走了妹妹我闷得慌,泪花花掉线脸蛋蛋凉。数九的寒天鹅毛雪,心疼着哥哥冻坏了脚,从早上直等到半后晌,直勾勾盼着那落太阳”等,字字句句,都朴实生动、情真意切,叫人一听都会从心底里生发而出一种极其的感动和钦佩。“你没有老婆我没有汉,咱二人好比那一骨朵蒜,一搭里生来一搭里烂,一搭里死来一搭里埋,一搭里上了那个望乡的台”;“拉住胳膊拖住手,说不下日子不让你走”;“你不害臊来我也不害羞,拉拉手儿来亲口口,亲亲口口来拉拉手,咱俩个往那个圪崂里走”;“隔沟儿听见了哥哥声,手软得打了那绣花针”等。虽是至真掏心掏肺,表述思情念意,但却以人人都能理解和感受的开门见山,平铺直陈之法,把无限的相思相念之情表白得清楚透彻、形象逼真、格外动人。还有许多即兴编唱的各式各类的信天游,一般都是恰到好处地把彼此都能理解和记忆犹新的时间、地点、事件、情况等,都流利顺畅地予以说唱和展示,以其达到心境的展露、情感的宣泄、理念的交流和心音的沟通,都能在一种情、景、悟、念之中落地有声、感人肺腑、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陇东信天游的旋律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节奏自由,音域宽大,旋律起伏大、跳跃多,可任意延长,尽情发挥,酣畅奔放,便于抒情式。如:“手提上羊肉怀里揣上糕,三十里路上来把妹妹瞭”,“抱定妹妹来亲上一个嘴,肚子里的冰疙瘩就化成了水”;另一种则是节奏匀称,旋律平稳,结构相对整齐严谨,叙述仔细,更适抒情式。如:“大红果子剥了皮,别人都在说我和你,本来没有那回事,好人落了个赖名誉”;“你在那沟垴我在畔,说不上话来招一招手。你在那垴畔我在院,谈不上亲嘴笑一面”;“一根干柴十二节,谁卖了良心谁吐血;一碗小米三柱香,谁卖良心见阎王”。陇东、环县信天游的曲调可塑性极大,常常因语音、语势、节奏以及心情、环境等的不同而变化不定,在不同的地方也就有着截然不同的唱法,有时,还会出现即使在同一个地方唱同一首曲调,也会因各唱曲人的心情的不同,唱出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有的低沉忧伤,有的高亢奔放,有的悠扬婉转,有的刚健明快。同时演唱的形式也极其活泼自由,或独唱,或对唱,或合唱,全无定格;可无论男女老少,则都会想唱就唱,想哼就哼,哼唱结合,歌情融通,从而使无尽心意都能尽表其中。

李晓鹏 摄

信天游的作者是陇东广大的普通劳动人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出来的这些信天游,既是劳动人民生活、劳动、爱情的生动记录,也是他们勤劳质朴、纯朴美德的自然流露和不懈追求,更是他们向往自然、身心期冀、心声寄托的真实抒发。从这些世世代代流传的信天游中,我们不难寻觅出那些艰难岁月的深深足迹和负荷蹒跚之老牛车式的历史辙印,亦可清晰显见了他们收获爱情、享受美好的无尽喜悦和陶醉于劳动成果之中时的心意满足、激动心情。

另外,在几千年的封建旧社会,信天游更是陇东、环县劳动人民的辛酸生活的喘气筒和发泄器,那些拉长工的、打短工的、吆脚驮盐的、沿门乞讨的以及层层阶阶的劳苦人民大众,他们用信天游唱表出了对万恶旧社会的血泪控诉。“苟池的盐哟石沟驿的炭,驮到那西峰就十八站,七十二道河哟七十二架山,人困驴乏的汗不干,一月四十的吃不上个饭,顿顿都是那凉水拌炒面。数九天冰冻了三尺三,为什么我赶脚人就这么可怜”;“天黑地黑哟黑洞洞,什么人留下个拉长工”;“黄连那个树上吊苦胆,穷人的苦处就说不完”……这一声声悲惨凄苦的歌声,饱含着劳动人民辛酸和泪水。特别是那些浸透着劳动妇女血泪的信天游,在陇东、环县更是处处皆有,她们通过歌声唱出了对旧社会包办,买卖婚姻的不满和控诉:“爹娘卖我不商量,没寻下个好女婿真惜惶”;“十三上订亲十四上引,十五上我守寡到如今”;“荞麦皮粘上了豆腐渣,说起我有男人活受寡”……他们在毫无婚姻自由的情况下或默默就范、或以死抗争,“只盼早死早脱生,来世找个心上人”。也有背夫寻找心上人的,但多半都是既担当了罪名又难以善终:“前沟里下雨后沟里晴,咱二人相好能不能。锁牛牛开花羊跑青,小哥哥憨实人年轻”;“灯里没油捻子干,身边没人心不宽”;“拿起线来认不上针,撂下个针线跑出村”;“山头上刮风树林林响,等哥哥等得我好心慌。不怨爹来不怨娘,单怨那媒人屁嘴长”;“三个多来一个少,剩下咱俩正是个好。蛤蟆口灶火烧干柴,越烧越热就离不开。满天的星星亮晶晶,哥哥你是我心上人“;“山沟山坡百样样妙,人里头挑人哥哥你最好”;“站在山顶上还嫌低,隔沟沟瞭着不见你”;“高叫上三声你没应吆声,眼一闭呜呼我落了深井”……在封建礼教令人窒息的年代里,信天游成了陇东、环县劳动妇女倾诉冤情的一大重要途径,也成了她们争取自由、向往光明的一面旗帜、一个通道口。

20世纪30年代至今,陇东信天游揭开了它崭新的一页,广大劳动人民怀着激动的心情,用欢快悠扬的曲调,歌唱自由、歌唱解放,歌唱愉悦、明快的新生活、新时代。“千里哟雷声万里闪,上来些红军闹共产。红军共产天下顺,大家都盼着来红军,红军跟着那共产党,要把那吃人的社会消灭光”;“阳湾上核桃河畔上柳,共产党来了咱跟上走,长枪的短枪马拐子枪,跟上共产党打胜仗。拔起黄蒿带起根,拿起狠心来闹革命”……这些歌声,从原始的痴情与执念中生发而来,向着阳光而灿烂的远景里寻求出路、呼唤共鸣,都抒发了劳苦大众、普通百姓翻身得解放、向往新生活的喜悦心情,表达了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打江山的坚定意念和信心。时易速更,万象更新,陇东、环县的信天游,已赫然成为了一道,陇东文化大餐之盛宴,老区锦绣文化艺术荟萃之经典了。

作者简介

陈希祥,甘肃环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庆阳市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百余件作品入编《当代华语诗歌精华》等多种书刊。曾参与《环县文史》的编写工作。出版《影神》《细雨沁心》等个人作品6部,成稿电影文学剧本5部,微电影《哑井》等3部已网播。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